2019年5月23日 星期四

無主之作

麥可摩爾在紀錄片「插旗攻城市」中,拜訪德國的學校,詫異的發現不論是小學生或高中生,甚至是新移民,都能侃侃應對那段遠在他們出生以前的納粹黑歷史,願意承擔先人的罪惡,同時希望自己能用平等開放的胸襟面對未來。 十年前造訪柏林的鐵道博物館,最讓我訝異的,也是現場擺了一節當年載運猶太人前往集中營的火車車廂,同時在說明牌上詳細紀錄下這列車廂不光采的過往。 納粹如何迫害猶太人的故事,我們聽得太多了。這部「竊聽風暴」導演的力作,「無主之作」,探討的卻是納粹的另一椿罪行,撲殺是亞利安人種的不良基因。 這部影片談的不只是納粹優生學的殘酷,更以當代藝術大師葛哈李希特為藍本,戳破藝術與政治的糾葛,描繪追尋自由的藝術心靈。
美麗的阿姨是藝術家的啟蒙者,她有顆敏銳而能感知藝術的心靈,卻被當成是舉止瘋顛的肖婆,送入精神病院。納粹軍醫接受指令,必須替這些帶有壞基因的女子強制結紮,以免生出不健康的下一代。阿姨拒絕婦產科醫師的手術,因而被蓋上病情嚴重的標籤,送往毒氣室處理。 幾年後,德國戰敗,由蘇聯接管。被當成戰犯的婦產科醫師因為救了將軍難產的妻子,受到特別保護,免於被送到納粹戰犯的名單上。 長大的藝術家進入藝術學院,認識了酷似阿姨的女友,正是婦產科名醫的女兒。醫生發現女兒懷了藝術家的孩子,為了避免藝術家的壞基因留在自己的後代身上,她找了理由幫女兒墮胎。但兩人的愛情並未因此終結,藝術家畫工農兵壁畫掙錢,卻無法滿足他渴求自由的藝術心靈。就在柏林圍牆築起前的兩個月,他們結了婚,並且移居到西德,在杜塞多夫重新生活。 在流行觀念藝術的西德,各種搞怪的裝置和行動藝術才是王道,已經沒人在繪畫了。擅長繪畫的藝術家很迷惘,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直到他的導師說出自己在戰時的傷痛經驗,他終於得到啟發,開始創作屬於自己的當下藝術,無主之作。藝術不應當為任何政黨服務,作品只屬於觀看者和他的主觀感受。藝術家也終於理解了童年時阿姨想傳達給他的意念。他畫照片,但拒絕透露畫中人的背景,只讓觀者自行感受。岳父認出畫中女子正是他親手送進毒氣室的病人,他的納粹戰犯身份也即被揭發。 藝術家作為大時代的串場人物,嚴格來說不算是主角,但據說被影射的藝術大師本尊對本片很不滿。因為編導的高明敍事,3小時片長,即使有些段落完全沒有配樂和台詞,只是作畫,卻意外的好看。觀眾看到集中營和猶太人悲鳴之外,上世紀德國在混亂時局中,如何重生的另一面。 溫馨提醒 : 片中全裸床戲頗多,為了避免尷尬,未成年小孩最好退散。

丹麥共居生活

曾經想像過多元家庭的美好:一起生活的「家人們」彼此不設限,人人平等追求自己所愛,打破倫理關係的框架,憑感覺生活,友好和睦的互相照顧與支持,就像個小型的烏托邦。
看完這部「丹麥共居生活」之後,我決定還是想想就好。
公社生活曾是嬉皮年代的美好理想,愛是自由的,和平是必要的,人們不必被禮教束縛,打破傳統的家庭形式,和朋友們共享一棟大宅,一起做飯生活,分享心事,多麼美妙。
女主播有點厭倦當建築系教授的丈夫和一成不變的家庭生活,她很嚮往公社生活,可以多聽聽別人有趣的談話,提議找人來共住他繼承的大宅,分擔維護費用。
起初一切都很順利,生活充滿歡笑和有趣的活動。直到丈夫愛上女學生,主播妻子保持寬容的開放心態,主動提議讓小三也住進來,並且試圖和她成為朋友。沒想到一切漸漸變了樣,不快樂的氣氛也影響到共居的家人們。
自由與愛,真的沒有界限嗎?由愛而生的妒與恨,本能的自私與佔有欲,真能被和諧包容的大道理給壓制住嗎?
這部片子很有啟發性,特別是女主角從自信歡愉、故作大度和由裏到外的崩潰,都挑戰著人性極限,也為她拿下了2016柏林影展的銀熊獎。


2019年5月21日 星期二

他方的天堂

有別於一般紀錄片嚴肅探討議題的風格,關切時事的美國怪才導演麥可摩爾永遠有獨特的個人觀點,總是以有點搞笑的方式,一針見血的質疑美國價值的偽善和腐朽之處。

看到MOD上架這部2016的「插旗攻城市」,當然不能錯過,沒想到連家裡的小學生都看得津津有味。

導演開場一貫的嘲諷祖國,為何二戰之後到處發動戰爭,卻從沒打贏過,還消耗天價的軍費,他決定幫國家省錢,自組一人軍隊,扛著美國國旗去「攻占」其它國家。

跟隨他的腳步,我們看到了義大利美妙的勞資關係:勞工一年有80天的有薪假,中午還能回家享用兩小時的午餐,老闆也覺得這樣的安排很棒,有快樂的員工,才能有良好的生產力。



2019年5月13日 星期一

看,熊貓

在藝術作品中探討現實議題,是許多創作者基於社會良心與反思的呈現。但要怎麼把議題包裝得人人易懂,不流於弱者悲情的控訴或同溫層取暖,這就考驗藝術家的智慧了。
昨天去北師美術館看藝術家許家維的個展「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就有意外的驚喜。光看這題目,腦中立刻自動跳出動物保育和血淚殖民歷史的既定概念,以為這不過又是用後殖民論述的深奧術語表達的展覽。
地下室展場不大,擺設也很簡單:五台大電視螢幕和兩面投影幕,一大片從歷史博物館複制圖像和地圖拼接而成的展示牆,播放著關於三種動物的口述影片。
五個電視螢幕上,出現的卻是穿著貓熊裝的演員和搞笑藝人,在小小的台上表演日本漫才。停步一看,就馬上被好笑的台詞吸引住,欲罷不能了。熊貓主題共分為五章,五段現場演出的影片,用喜劇手法呈現了貓熊被作為獵奇、外交和政治工具的歷史,特別是兩岸的分裂、台灣在國際被孤立,以及熊貓來台時互相攻防的過程。
另一部關於鹿和日本武士及東印度公司的歷史,也用交錯影像和口述的方式呈現,讓人更容易理解人類與動物的不平等關係。沒有保育者憤怒的呼喊和政治正確的口號,藝術家用另一種講述歷史的手法,讓觀者自行去判斷,決定自己的立場。
若非對這議題有充份的熟悉和了解,要用這麼簡單逗趣、凡人能解的方式表現出來,讓人在會心大笑之餘,還能再進一層的去玩味藝術家所要傳達的想法,的確不容易。
推薦各位到和平東路的北師美術館走走。好的藝術,決不會讓你感到冷漠而難以親近。

跳痛的敘述

不按牌理出牌的敘事方式,反而能跳慣性思考,揭露更多事物的本質。

最近看了腦洞大開的這兩部電影,聖哥傳和為副不仁,真是統跳痛得太有趣了,再回頭去看傳統敘述的故事,反覺有點乏味。

聖哥傳改編自暢銷漫畫,下凡渡假的耶穌和佛祖成了室友,用他們的觀點去理解日常生活的小事,例如超商、外賣和理髮等,惱人又好笑。

為副不仁要說的,卻是極其複雜的白宮權力鬥爭和反恐戰爭的開端。身為小布希副手的錢尼如何從荒唐的電線工人,成為一個狡詐心狠的政客。

這本是一個典型的馬克白故事,平舖直敘只會顯得沈悶,控訴的力量也會更單薄。導演聰明的玩許多小把戲,運用桌遊、看似不相干的勞工敘述者、不時閃現的蠅釣和魚鉤畫面、中間突兀的假片尾工作人員名單,乃至真正的演職員名單跑完之後的臨時演員對話,去提醒觀眾:事情真如你從媒體和官方宣揚的嗎?狂熱的選邊站或事不干己的只管享樂,是平凡選民僅有的三種選項嗎?

電影結束了,但觀眾得到的,不是令人安心的答案,而是更多質疑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