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7日 星期四

「倫敦生活」和尷尬的青春

青春正盛的單身女子,當你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你的人生就像漂流在大海上、沒方向的孤帆。看了這部BBC影集「倫敦生活」(Fleabag),就回想起我也有過的那段迷茫和不快,無處可說,無人能懂。

20歲的我大學都還沒畢業,就開始被安排相親,早早被貼上滯銷品的標籤。過了30,最怕的就是過年,還有各種有長輩的聚會,熟親戚和半生的外人齊聚一堂,關心你的隱私和未來,還好意的給你忠告:「幾歲啦?有沒有男朋友?別太挑了,眼光別那麼高。」言外之意就是隨便找人嫁了吧,免得成為父母的心頭刺。

年輕氣盛的我還不懂,說這些話的人都是有口無心,所以只會冷眼相對,或乾脆避免出席。再過幾年,他們還是有現成的話來招呼: 「哪時結婚哪?」「什麼時候要生小孩啊?」「要不要再生老二啊?」都只是沒話找話說的變奏,沒人問你「哪時要死啊」就謝天謝地了。



這是華人文化中獨特而惱人的交際語言,個人的事是公眾的事,把人的價值簡化在扁平的框架裡,方便在一大群親友中辨識你模糊的面孔。說的人自認是善意的關切,在被問的人心底烙下的,卻是無形的歧視。

在個人主義盛行的西方社會裡,未婚的熟女會活得更自在快樂嗎?

它看似21世紀版的「BJ單身日記」,其實差遠了。同樣是三十出頭的單身英國女子,BJ卻還活在「傲慢與偏見」的價值觀中,女人的生命目標,就是找個有錢的好男人嫁了。旁邊三姑六婆的評論,你沒法全當耳邊風,多少得迎合一下,華人看這電影格外親切,賣座自然好到可以出續集。

「倫敦生活」中沒有名字,貫穿全場的女主角,可就沒這麼幸運了。她獨自經營一家生意慘淡的咖啡館,要靠和各種男人上床來體會自己的存在感。和不愛的男友分分合合,唯一朋友是經常和她吵架、事業成功的已婚姊姊。控制慾強的虛偽教母取代她們剛過世不久的母親,住進父親的家成為女主人。

女主角不時對著鏡頭,幽默的評論自己的人生:男女關係混亂的日常、缺錢的窘迫、家人之間枝枝節節的衝突和切不斷的糾葛。她沒有太大的野心和明確的目標,只是用無賴的姿態活著,偶而尋找一點快樂,不時想起她唯一的已故好友。面對他人,她總是咧嘴大笑,一派輕鬆,竭力想隱藏真正的感受,卻常常陷入尷尬的時刻。

跟隨她的視角,觀眾不免疑惑,這位女魯蛇為何把自己搞得一團糟。直到第一季最後一集的爆發,才讓我們看見她自我放逐的原因。看似平淡的生活,底下卻隱藏著迷惑、憂慮、自卑和悔恨…諸多洶湧的暗流。

沒人追問她何時結婚或賺多少錢,但是在家人口中,她就是個麻煩製造者,她能感受到他們對她的鄙夷和不滿。她內心空虛,買衣服喝酒找男人,也只有一時麻痺的作用。直到第二季,她迷戀上一個必須禁欲的帥神父,替姊姊承擔各種罪名,和曾經誤解她的銀行員交朋友,她才彷彿抓到了一根浮木,有了生活的自信和勇氣。

這部節奏和故事都有點古怪的影集,出自33歲的女主角Phoebe Waller-Bridge自編自導自演的創作,她用慧黠的台詞和出人意外的橋段,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呈現出來,那個年紀難以言喻的敏感和不安,只有經歷過的女人最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