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2日 星期四

王守仁的精采生命

 過去我對明朝既定的印象,就是陰森黑暗:陰陽怪氣的公公、心狠手辣的錦衣衛、野心纂位的親王、陷害忠良的東廠、保守又想變法的大臣、書生劃地自限的黨爭…


因為從書本和電影得來的壞印象,我在歷史系修課必選的斷代史,自然迴避開陰沈的明史,選了感覺開朗熱鬧的隋唐史。後來讀黃仁宇教授的「萬曆十五年」,稍微能理解後來走上學術道路的同學為何都選明清史。再看了「明朝那些事兒」,這部書,才發現我對明朝誤解太大了。


作家「當年明月」最初是用網路小說的方式,一天一千字的發表,用通俗娛樂的手法從朱元璋打天下寫起,一路的把皇帝和他身邊的亂臣賊子,寫得鮮活有趣,一個個都不再是廟堂上呆板無趣的畫像,而成了有血有肉的活人。他們的私慾計算和厚黑生涯,放在人性的角度來看,都變得容易理解。




這種夾敘夾議、輕快不嚴肅的小說筆法,當然會讓史學家大大皺眉,但也因為生動好看,才有了出版成七大冊的機會,還成了老少咸宜的暢銷書,連我大陸朋友的老闆要求公司員工必讀。


除了皇帝和宦官,明朝之所以能維繫三百多年,當然少不得能幹有智慧的大臣。以前我不懂為何許多日本人都崇拜王陽明,不就是一個格竹子格出病的書呆子嗎?什麼理學心學和泰州學派,我知道從朱熹到李贄的大致主張,卻始終沒有太大興趣深究。但是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寫的王陽明,才發現我差點錯過一個非常精采的歷史人物。


王守仁從小是個神童,十二歲就跟著父親上京應考。但他有強烈的反叛性格,即使他有當官享受富貴的條件,卻不安於室,一心想尋求不同於世人期待的道路和真理。


如同古今中外的哲學家,他不停在叩問人生的意義,起初他以為朱熹的理學就是答案。但「存天理,去人欲」這句話,他覺得不對勁,經過格竹和官場的幾番受挫,貶謫到龍場歷經身心磨難,他才終於明白「天理即人欲」,才是他尋求的道路。


只靠理論還不夠。官場險惡,他是個聰明絕頂,絲毫不受框架束縛的人,幾番被權臣惡整,卻都鬥不垮他。榮辱貧賤於他如浮雲,政敵也就無從施力,更何況他還熟讀兵法,深諳心理學,還是個不輸東奧韓國隊的神射手。即使被派去平定寧王之亂,兵力不足,他還是運用對人性的深刻理解,活用戰術,不按牌理出牌,常常大出對手意外的取勝。


他的官場鬥智和沙場征戰過程,不輸三國的諸葛孔明。人最大的弱點,往往就是自己的欲望,而王陽明的至高武器,正在他的無欲則剛,看淡權勢。


歷史是許多人打造出來的。一字不差的史書生硬得令人瞌睡,但是如果有好看的小說引人入勝,拉近更多讀者與歷史人物的距離,還想一探究竟,也是椿美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