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造假的真相

有圖有真相。但是在監視錄影器無處不在的城市,AI技術日新月異,修圖換臉的電腦高手多有人在的時代,你要如何眼見為憑?

英國作家歐威爾大概做夢也想不到,他筆下的「1984」到了21世紀,監控和造假者不再只是老大哥,卻是自認為在捍衛正義的各種任何官方或民間團體。

這部共6小時的燒腦英劇「真相捕捉」(The Capture),用令人摒息的快節奏,舖陳了我們所難以想像的後科技現代。賴以破案的監視器畫面,可以當作鐵一般的證據,更可以用來當作改變真相的武器。

2019年12月8日 星期日

愛情練習

少女情懷總是詩。若有人把詩當成現實,未免太傻。

前天看雷倩上節目,侃侃而談兩岸局勢,分析國際金融可能變動的方向,口條極佳,思路清晰,這麼優雅從容而有智慧的女人,令人折服。

突然想起來,她正是朱天心「擊壤歌」裡寫過的喬,那個文武全能、瀟灑有才華又帶男孩氣的17歲長腿少女,令敘述者「小蝦」心蕩神馳、痴迷不已的喬。大概就像五六年級女生熟悉的,少女漫畫「凡爾賽玫瑰」裡的侍衛長奧斯卡一般,美麗又帥氣,陰陽一體,夢幻完美到不行。

高中我唸的是南部女校,讀了擊壤歌,非常羨慕朱天心自由浪漫的北一女。剛進大學,某天在台大小福二樓西餐廳吃午餐,赫然發現鄰桌帶著小嬰兒和朋友用餐的少婦,正是往日的偶像兼歷史系學姐朱天心。我鼓起勇氣向她攀談,還問了女娃兒的名字。「海誓山盟的海盟」,她甜笑著這麼告訴我。

偶然在挺同文青的社群上看到有人貼文,質疑為何當年有著女同情愫的雷倩和朱天心,何以今天都站到反同陣營?朱又該如何看待自己出櫃的女兒謝海盟?看來現在年輕人對凌波楊麗花林青霞和葉童的反串男角已經很陌生了,對寶塜歌劇團男役如天海祐希的粉絲心情,恐怕也無法理解吧?

說白一點,那其實是少女們的愛情練習,畢竟她們愛上的是一個白馬王子,而非另一個白雪公主的形象,是找到真正異性戀對象之前的一種安全抒發,純粹是精神戀愛,和性未必有關。

很久以前,我寫了篇小說「十六歲的結業式」,紀錄的是高中時代曾有的悸動。後來發現這篇竟被轉貼在LGBT的小說社群裡,大讚它是很棒的女同小說,身為作者,臉上只有三條線。喔,好吧,姑且將錯就錯,若能安慰些許寂寞芳心,也算做功德。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浪花在香港

「維多利亞港邊聳立著成排的樓房和倉庫,海面一片黑綠,被戎克船和輪船擠得水洩不通。

海龍號等待入港時,便有許多小駁船聚攏過來,船員放下繩子,讓身手矯健的苦力們爬上來搬運貨物。一箱箱的貨物綁好垂放到駁船上,或是由苦力們直接扛著麻袋溜下去。雖然看上去挺危險,卻不失為有效率的做法。等英國領船員指揮著海龍號往碼頭靠岸時,駁船早已滿載貨物離開。

碼頭的人潮和貨物船隻,足足是淡水港的好幾倍,各色人種和五湖四海的語言匯聚在此,看來這裡的商機無可限量。空氣中,瀰漫著汗水、塵土、大煙和腐臭的海水味,缠著頭巾的黑膚印度人、赤膊枯瘦的華人苦力、戴小圓帽的回族人,成群往返在貨棧和泊船之間,搬運堆積如山的貨物。水上的住家把糞桶裡的污水往海裡倒,出海口不遠處還有漁船在作業。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菜鳥新編劇

昨天早上看報,關於香港愈演愈烈的衝突,「仇恨」和「攬炒」是關鍵字,看著就悚目驚心。

究竟是哪來的深仇大恨,非得打到頭破血流,同歸於盡?街頭格鬥的雙方彼此是陌生人,流著同樣的血液,說同樣語言,在同一塊土地長大,只因為分屬不同陣營就火拼起來。一百年前在台灣層出不窮的械鬥,也是同樣的概念,因為肌肉不對等、地位不公平,大家都覺得只有把對方殲滅,自己才能擁有美好的生活和未來。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世代血仇更不用說,這是兩個血源語言和宗教都不同、卻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族群。以色列憑著先人的沈痛悲劇,得到全世界的同情和支持,在巴勒斯坦原本的土地上建國,同時不斷用優勢武力和經濟,用屯墾區之名一步步蠶食巴勒斯坦更多的土地,製造出許多流離失所的難民。


2019年11月12日 星期二

棋子的選擇

連上網路,或打開電視,世界各地每天都有打不完的戰爭和抗爭,兩方訴諸的理念和情操都非常高尚美好,不論你偏袒哪方,都一定能找出支持的理由。

為了一個虛無的理想,非要鬥個你死我活,或同歸於盡嗎?說穿了,為了號稱能帶給人和平幸福的理念,賠上無數性命,讓許多家庭破碎,你不覺得荒謬嗎?之所以「非如此不可」,會不會是因為背後有更龐大的利益驅使?互相敵對爭鬥的雙方,會不會只是同一個利益集團的傀儡,目的只是造成人們自認有能力選擇的假象?

2019年11月4日 星期一

愛情,突然睡著


逃避快樂和衝突,活著就等同行屍走肉。

查理患有罕見的天生疾病,情緒一激動就會昏迷猝睡,為了活下去,只好遠離一切讓他快樂或發怒的環境,婚禮、可愛的嬰兒或路人暖心的互動,甚至戀愛,都要避免。他每天聽著莊嚴的葬禮進行曲,到嚴禁喧嘩的圖書館上班。直到一位迷人的女子法蘭和男友在圖書館大鬧分手,他平靜的生活就此掀起波瀾。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那一夜

一部談家暴和家庭崩壞的暢銷舞台劇本,改編成長達兩小時的電影,想必是非常灰暗沈重吧?去看白石和彌導演的「那一夜」,試片前有點擔心,怕走出電影院之後心情會盪到谷底,結果卻好看得讓我全身起雞皮疙瘩。

開計程車行的稻村家,老爸對妻子和三名子女經常施暴,青春期的孩子們個個傷痕累累。下著暴雨的那一夜,母親開車在自己門口撞死父親,事後告知三兄妹,為不讓他們在生活在暴力的陰影,將來自由自在的生活下去,她對自己殺夫的犯行自豪。她承諾十五年後服刑期滿會再回來。

三兄妹的前途,並沒有母親設想的美好。家庭醜聞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沈重包袱,原本各有夢想的三人,成年後都是失敗者:口吃的大樹靠著隱瞞真相娶妻生女,並在岳家的電器行工作,卻和妻子失和分居。叛逆的雄二想當小說家,卻只能在東京的情色雜誌寫文章混口飯吃。想當美髮師的小妹園子,不堪霸凌從美容學校退學,在小酒店上班,每天喝得大醉而歸。計程車行靠著舅舅和幾名員工撐持經營,服刑結束的母親回家時,車行員工們熱烈的歡迎她,三兄妹卻必須重新面對童年的心靈傷口。


2019年10月24日 星期四

王牌辯士

好久沒到西門町看電影了。好久沒看到觸動人心的喜劇了。
為了去看金馬試片「王牌辯士」,居然還迷路@@幸好有趕上。

雖然錯過了片頭前幾分鐘,摸黑找到位子一坐定,立刻陷入電影濃濃的懷舊氣氛。電影開場就很有日版「新天堂樂園」的fu,在物資貧乏又缺少娛樂的年代,看電影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件盛事,能讓觀眾在短短兩小時忘卻現實,盡情沈浸在另一個幻覺世界裡,電影也成為孩子的夢想。

因為沒錢看戲而結識的俊太郎和梅子,兩人都著迷於這門幻覺藝術。梅子想當銀幕上的女演員,俊太郎卻把替無聲電影講戲的知名辯士山崗秋聲當成偶像,渴望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出色的說戲人。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暢銷的秘密

出版這門夕陽產業,愈來愈令人焦慮不安,但法國人擅長把沈重的文學議題,轉化為幽默又不失深度的小品。

大衛芬基諾斯的「退稿圖書館」這個書名,很能觸發寫書出書者一探究竟的興趣。把它改編成電影「亨利先生的秘密」,就成了一部饒有偵探意趣,卻又輕鬆批判文學行銷的電影。


在布列塔尼的偏遠小鎮裡,有個「退稿圖書館」,一位年輕女編輯在那裡發現了一本精采的手稿,「一段愛情故事的彌留時刻」,作者竟是當地已過世的披薩店老闆亨利皮克。她把這書推薦給主編,因為文筆優美。加上反差極大的作者故事,成了一本暢銷書。

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

恐怖嗎?

加拿大女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以「使女的故事」續集「證據」,再次得到英國文學曼布克大獎。在她獲獎的前一天,我才剛把看了一半的「使女的故事」電子書,默默歸還到亞馬遜的免費借閱系統。突然想起2000年在美國時,我買了她當年得布克獎的精裝小說「The Blind Assassin」(盲眼刺客),也只看了一半,目前還放在書架上,蒙了層厚厚的灰。

為什麼我謮不完她的小說?因為文學品味不佳?還是因為嫉妒?仔細想想,我只是和所有讀者一樣,單純是抱著朝聖的心情,想拜讀得過文學獎又兼具通俗趣味、可被拍成叫好影集的經典小說。但是這兩本書讓我看到中途而廢的理由,卻是一樣的:書中設定的極權世界,反抗被物化的女性,我始終進不去。

2019年10月1日 星期二

林中鳥隨手記


剛寫完「林中鳥」這部長篇,應當是喜劇,不知為何我寫得這麼痛苦。常常每天一開電腦,就只想遊走到網路聊天室或Youtube看政治討論,掙扎許久,想到截稿日快到了,至少得寫完初稿,這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寫完每天預訂的進度。


因為故事不吸引我?這可是我自己提出的大綱。因為我有寫作倦怠症?也許,但出門去遊玩吃喝玩樂,總比不上寫作帶來的驚喜和充實。看了茱麗葉畢諾許的「別問我是誰」,才突然恍悟,原來我是不想面對「林中鳥」談到的中年危機,恐懼男主角被甩出三十年習慣的軌道,也不想好好處理婚姻褪色和愛情破滅的真相。

老女人的情慾

時尚作家如我老姊,經常提到巴黎女人不怕老,很少動大刀掩蓋臉上的歲月痕跡,卻常能用簡單配件和單品,展現出自己優雅自信的品味,即使老了,也美得非常有個性。

看完茱麗葉畢諾許主演的「別問我是誰」,這個巴黎女人不怕老的神話就出現裂縫了。

資深影后這回仍然非常敬業的露點演出,也不怕在螢幕上呈現自己老去的樣貌,說的卻是一個殘酷的愛情故事。

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鈴木家的橋


鈴木家繭居多年的長子在房中自殺,第一時間發現的媽媽受到的衝擊太大,昏迷一個多月醒來卻失憶了。為了不讓她陷入悲傷,家人合力謊稱長子恢復正常,到阿根廷工作了。

御宅族繭居族,一直是近十幾年來的日本社會問題之一,說大不大,卻是許多家庭的痛。家人在維持假象之餘,隱藏他們內心的自責、憤怒和疑問,也同樣面臨不可言說的心理壓力。

這部不灑狗血的清新小品舉重若輕,不迴避真實的社會議題,卻也有療傷止痛的作用。好看。

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非. 虛構情事

看法國電影最讓人舒心的,就是可以不甩所謂的三幕劇或商業故事結構,看似呼吸一樣自然的發展,路人般平實的演員,嘮叨好笑卻又直指核心的台詞,常能吸引你不知不覺的張大全身每個毛孔,沈浸在電影的氣氛之中,吸收導演內在想法和影像的脈動。不論是嚴的藝術片或無厘頭的喜劇,看似沒啥賣點的主題,都有濃濃的魅力。

這部「非. 虛構情事」(Double Vies)的主題,一看就不可能排進大戲院的暑假檔期,也沒有飛車英雄或俊男美女,講的是傳統出版業碰上數位化浪潮的衝擊…呃,這會好看嗎?幸虧靠著張曼玉前夫導演阿薩亞斯和影后茱麗葉畢諾許的名號,台灣才有機會看到它,這大概是本片唯一的商業元素了。



2019年5月23日 星期四

無主之作

麥可摩爾在紀錄片「插旗攻城市」中,拜訪德國的學校,詫異的發現不論是小學生或高中生,甚至是新移民,都能侃侃應對那段遠在他們出生以前的納粹黑歷史,願意承擔先人的罪惡,同時希望自己能用平等開放的胸襟面對未來。 十年前造訪柏林的鐵道博物館,最讓我訝異的,也是現場擺了一節當年載運猶太人前往集中營的火車車廂,同時在說明牌上詳細紀錄下這列車廂不光采的過往。 納粹如何迫害猶太人的故事,我們聽得太多了。這部「竊聽風暴」導演的力作,「無主之作」,探討的卻是納粹的另一椿罪行,撲殺是亞利安人種的不良基因。 這部影片談的不只是納粹優生學的殘酷,更以當代藝術大師葛哈李希特為藍本,戳破藝術與政治的糾葛,描繪追尋自由的藝術心靈。
美麗的阿姨是藝術家的啟蒙者,她有顆敏銳而能感知藝術的心靈,卻被當成是舉止瘋顛的肖婆,送入精神病院。納粹軍醫接受指令,必須替這些帶有壞基因的女子強制結紮,以免生出不健康的下一代。阿姨拒絕婦產科醫師的手術,因而被蓋上病情嚴重的標籤,送往毒氣室處理。 幾年後,德國戰敗,由蘇聯接管。被當成戰犯的婦產科醫師因為救了將軍難產的妻子,受到特別保護,免於被送到納粹戰犯的名單上。 長大的藝術家進入藝術學院,認識了酷似阿姨的女友,正是婦產科名醫的女兒。醫生發現女兒懷了藝術家的孩子,為了避免藝術家的壞基因留在自己的後代身上,她找了理由幫女兒墮胎。但兩人的愛情並未因此終結,藝術家畫工農兵壁畫掙錢,卻無法滿足他渴求自由的藝術心靈。就在柏林圍牆築起前的兩個月,他們結了婚,並且移居到西德,在杜塞多夫重新生活。 在流行觀念藝術的西德,各種搞怪的裝置和行動藝術才是王道,已經沒人在繪畫了。擅長繪畫的藝術家很迷惘,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直到他的導師說出自己在戰時的傷痛經驗,他終於得到啟發,開始創作屬於自己的當下藝術,無主之作。藝術不應當為任何政黨服務,作品只屬於觀看者和他的主觀感受。藝術家也終於理解了童年時阿姨想傳達給他的意念。他畫照片,但拒絕透露畫中人的背景,只讓觀者自行感受。岳父認出畫中女子正是他親手送進毒氣室的病人,他的納粹戰犯身份也即被揭發。 藝術家作為大時代的串場人物,嚴格來說不算是主角,但據說被影射的藝術大師本尊對本片很不滿。因為編導的高明敍事,3小時片長,即使有些段落完全沒有配樂和台詞,只是作畫,卻意外的好看。觀眾看到集中營和猶太人悲鳴之外,上世紀德國在混亂時局中,如何重生的另一面。 溫馨提醒 : 片中全裸床戲頗多,為了避免尷尬,未成年小孩最好退散。

丹麥共居生活

曾經想像過多元家庭的美好:一起生活的「家人們」彼此不設限,人人平等追求自己所愛,打破倫理關係的框架,憑感覺生活,友好和睦的互相照顧與支持,就像個小型的烏托邦。
看完這部「丹麥共居生活」之後,我決定還是想想就好。
公社生活曾是嬉皮年代的美好理想,愛是自由的,和平是必要的,人們不必被禮教束縛,打破傳統的家庭形式,和朋友們共享一棟大宅,一起做飯生活,分享心事,多麼美妙。
女主播有點厭倦當建築系教授的丈夫和一成不變的家庭生活,她很嚮往公社生活,可以多聽聽別人有趣的談話,提議找人來共住他繼承的大宅,分擔維護費用。
起初一切都很順利,生活充滿歡笑和有趣的活動。直到丈夫愛上女學生,主播妻子保持寬容的開放心態,主動提議讓小三也住進來,並且試圖和她成為朋友。沒想到一切漸漸變了樣,不快樂的氣氛也影響到共居的家人們。
自由與愛,真的沒有界限嗎?由愛而生的妒與恨,本能的自私與佔有欲,真能被和諧包容的大道理給壓制住嗎?
這部片子很有啟發性,特別是女主角從自信歡愉、故作大度和由裏到外的崩潰,都挑戰著人性極限,也為她拿下了2016柏林影展的銀熊獎。


2019年5月21日 星期二

他方的天堂

有別於一般紀錄片嚴肅探討議題的風格,關切時事的美國怪才導演麥可摩爾永遠有獨特的個人觀點,總是以有點搞笑的方式,一針見血的質疑美國價值的偽善和腐朽之處。

看到MOD上架這部2016的「插旗攻城市」,當然不能錯過,沒想到連家裡的小學生都看得津津有味。

導演開場一貫的嘲諷祖國,為何二戰之後到處發動戰爭,卻從沒打贏過,還消耗天價的軍費,他決定幫國家省錢,自組一人軍隊,扛著美國國旗去「攻占」其它國家。

跟隨他的腳步,我們看到了義大利美妙的勞資關係:勞工一年有80天的有薪假,中午還能回家享用兩小時的午餐,老闆也覺得這樣的安排很棒,有快樂的員工,才能有良好的生產力。



2019年5月13日 星期一

看,熊貓

在藝術作品中探討現實議題,是許多創作者基於社會良心與反思的呈現。但要怎麼把議題包裝得人人易懂,不流於弱者悲情的控訴或同溫層取暖,這就考驗藝術家的智慧了。
昨天去北師美術館看藝術家許家維的個展「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就有意外的驚喜。光看這題目,腦中立刻自動跳出動物保育和血淚殖民歷史的既定概念,以為這不過又是用後殖民論述的深奧術語表達的展覽。
地下室展場不大,擺設也很簡單:五台大電視螢幕和兩面投影幕,一大片從歷史博物館複制圖像和地圖拼接而成的展示牆,播放著關於三種動物的口述影片。
五個電視螢幕上,出現的卻是穿著貓熊裝的演員和搞笑藝人,在小小的台上表演日本漫才。停步一看,就馬上被好笑的台詞吸引住,欲罷不能了。熊貓主題共分為五章,五段現場演出的影片,用喜劇手法呈現了貓熊被作為獵奇、外交和政治工具的歷史,特別是兩岸的分裂、台灣在國際被孤立,以及熊貓來台時互相攻防的過程。
另一部關於鹿和日本武士及東印度公司的歷史,也用交錯影像和口述的方式呈現,讓人更容易理解人類與動物的不平等關係。沒有保育者憤怒的呼喊和政治正確的口號,藝術家用另一種講述歷史的手法,讓觀者自行去判斷,決定自己的立場。
若非對這議題有充份的熟悉和了解,要用這麼簡單逗趣、凡人能解的方式表現出來,讓人在會心大笑之餘,還能再進一層的去玩味藝術家所要傳達的想法,的確不容易。
推薦各位到和平東路的北師美術館走走。好的藝術,決不會讓你感到冷漠而難以親近。

跳痛的敘述

不按牌理出牌的敘事方式,反而能跳慣性思考,揭露更多事物的本質。

最近看了腦洞大開的這兩部電影,聖哥傳和為副不仁,真是統跳痛得太有趣了,再回頭去看傳統敘述的故事,反覺有點乏味。

聖哥傳改編自暢銷漫畫,下凡渡假的耶穌和佛祖成了室友,用他們的觀點去理解日常生活的小事,例如超商、外賣和理髮等,惱人又好笑。

為副不仁要說的,卻是極其複雜的白宮權力鬥爭和反恐戰爭的開端。身為小布希副手的錢尼如何從荒唐的電線工人,成為一個狡詐心狠的政客。

這本是一個典型的馬克白故事,平舖直敘只會顯得沈悶,控訴的力量也會更單薄。導演聰明的玩許多小把戲,運用桌遊、看似不相干的勞工敘述者、不時閃現的蠅釣和魚鉤畫面、中間突兀的假片尾工作人員名單,乃至真正的演職員名單跑完之後的臨時演員對話,去提醒觀眾:事情真如你從媒體和官方宣揚的嗎?狂熱的選邊站或事不干己的只管享樂,是平凡選民僅有的三種選項嗎?

電影結束了,但觀眾得到的,不是令人安心的答案,而是更多質疑的開始。

2019年4月23日 星期二

超越黑洞的人性之惡

天生的冷血,與凡人的距離是超乎想像的。

我的Kindle存著一系列三本的「破案之神」,是FBI行為科學小組的兩位探員把他們長年以來研究犯人心理,特別是訪談連續殺人魔的故事集結而成。

長期接觸這些罪犯,探員們起初也樂觀的相信,只要經由科學的收集資訊,例如錄音、筆記、訪問犯人親友和獄中輔導師,加上與知名心理學教授的合作,他們應當可釐清犯人的動機,矯治這些犯人的心理疾病,預防更多類似的悲劇發生。

2019年3月14日 星期四

網路與閱讀

昨天我說到書和手機,彷彿這是兩個對立的概念,其實並不正確。

那份閱讀人口調查,讓出版界和文化人憂心忡忡,紛紛發表各種評論和對策,大抵不脫這兩個論調:

1.手上拿紙本書才算真正閱讀
2.網路讓人們分心,減少閱讀興趣和時間

乍看似乎有理,仔細一想,然而不然。閱讀的目的,可能是為了追求知識,得到解答,平撫心情,或神遊於現實之外,這些功能,只有紙本書和文字才能辦到嗎?要推廣閱讀,只靠學校的書箱、圖書館的親子閱讀活動、老師列出書單叫學生心得報告,這就夠了嗎?

2019年3月13日 星期三

手機和書,你選哪一個?

昨天讓我印象最深的兩則新聞:一是根據調查,有四成以上的台灣人去年沒看過一本書。二是智慧手機的銷售量逐步下滑中,只能通訊用的基本款手機又重回市場。

其實這些不算是新聞了,而是每個現代人都能感受到的惡習。隨著網路的興起,手機把我們日常的空閒填得滿滿,生活不再無聊,片段的訊息和酷炫的影像抓住我們的眼球,各式免費的娛樂唾手可得,誰還會拿書本來折磨自己啊?

2019年3月10日 星期日

火花--努力未必有回報

2015年,日本純文學小說的最高榮譽芥川賞,頒給了漫才師(搞笑藝人)吉人直樹的中篇小說「火花」。也許是因為跨界成功,也許是因為內容平實引起共鳴,這部單行本號稱有史以來最暢銷的芥川賞作品,並且很快被改編成電視劇和電影。

這書爆紅的結果,和它的內容恰好形成強烈的反差。小說裡寫的是為了夢想,苦苦掙扎求生存、追求上台表演的機會,希望有一天能夠成名的年輕漫才師們。在日本,搞笑節目的需求頗大,彷彿處處是機會,卻也吸引更多漫才師們來競爭。

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如夢的喜劇

我不是周星馳的粉絲,但是小孩愛看。出門在外,不時會看到有線台重播「唐伯虎點秋香」、「逃學威龍」、「芝麻九品官」這些老片,偶而跟著看,也會被他的無厘頭演出逗笑。他說過的經典台詞,也常被人拿來引用,想不認得他都難。

但是自從他不再淡出幕前,改當導演和製作人之後,影迷們似乎噓聲比掌聲多。今年的賀歲片「新喜劇之王」,反應在大陸的票房也是高開走低。期待看到星爺重現往日風采,讓人從頭到尾捧腹大笑的買票觀眾期待落空,批評他江郎才盡、冷飯重炒。但喜歡的人另有一種說法,我很好奇,就去網上找來看看。

2019年2月18日 星期一

假如我是真的

過年期間,連看了兩部做偽畫的電影,郭富城周潤發的「無雙」,還有真心真事改編的荷蘭片「真假維梅爾」。

局外人總以為創作就是這麼一回事:首先要有天才,其次要夠努力,兩者俱足,成功自然不遠。但真相往往很殘酷,運氣才是最大的成功因素。所謂天時地利人和,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你有沒有合上時代潮流和需求、你的出身背景正不正確,有沒有跟對人或遇到伯樂。有了這三者,就算你才華只有五分,一週只工作不到三小時,照樣有機會名利雙收。

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靠北邊的

「會講真心話的『靠北損友』,愈值得深交。」


看到上面這句話,心想真他媽的對極了,根本就是在說我啊!
可能是我這人真的太靠北邊了,所以幾乎沒有所謂的同溫層,朋友也少到不行,被肯定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支持我繼續寫作和怡然活下去的力量,只有自己心中堅持的價值吧!

批評台灣的影劇作品時,我心中都會有個小小糾察隊自問:喂!你是同行相嫉,還是對自己人有偏見,認定台灣拍不出好片?但是不對啊,去年我對「大佛普拉斯」和「血觀音」可是佩服到五體投地,讚歎不已,既然台灣有人能能拍出這麼上乘出色的電影,為什麼我們還要為自己人降低標準?

每回看到電影討論區有人對一部爛片吹捧不已,只因為它是台灣出品,有熟悉的語言和偶像。或是動不動就「台灣之光」,或者用含蓄不得罪人的評語輕輕帶過,甚至是金馬獎被帶出台灣,就有人疾呼要關起門來自己辦,我就想翻白眼。如果我們不能用同樣的專業標準來看待台片和外片,又怎能期待台灣電影能更上層樓?

藝術是感性的,但若你是影劇工作者,或是單純的支持者和朋友,不痛不癢的「好棒棒」只會毀了作者。身為創作者,誠意是必須的,但更要緊的是耐痛耐磨,不要討拍。我當然也害怕刺人的批評,但若它能幫助我認清缺點,超越當下的自己,它會比不貼肉的讚美更受用。

 「所有台灣影人今後一定要意識到,如果你不是要追求個人藝術成就,而是想要說故事給所有台灣人聽,來自同溫層的肯定絕對不是真正的肯定,你的故事不只是你的故事,還必須成為其他人的故事,說出合乎邏輯情理的現實「人話」,才有可能創造共感,真正打動人心。」(鄭秉泓 《引爆點》:類型電影的天堂路)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545468本

來自同溫層的肯定絕對不是真正的肯定,這才是靠北的正向力量。

正義怎麼演?

醞釀新作中,暫時有空,就狂看電影和小說。

看了台片「引爆點」和去年的金球獎影片「意外」,深深感到一部戲好不好看,只要開場15分鐘就能決定。

好的故事不該只有正確題材,重要的是人物能不能深刻打動你。

這兩部電影同樣有個爭取正義、追求真相,和官僚對抗的主題,表現的方式卻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