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6日 星期四

愛書人的電影

「愛書人」這個詞,在每個人的定義不盡相同。以往多半指為了買書藏書,特別打造私人書庫的風雅人士,成天泡在書店和圖書館,手不釋卷的四眼田雞,或是窮到三餐無著落也要買書的書痴。


當實體書已不再是唯一載體的今天,愛書人的定義更加多變。但對我來說,書本的形式不是重點,內容才是,不論是牛骨、羊皮紙、竹簡、紙張或數位化,都是書,沒有值得流傳的知識和內容,載體再精美昂貴也沒有意義。換個角度來說,如果知識本身經得起時空考驗,能引發不同時地的人心共鳴,即便只能以口述方式流傳,依然能滿足愛書人的渴求。


前幾天看的兩部電影,恰好都和書有關。

2022年6月13日 星期一

電子書閱讀的出路

 中國亞馬遜電子書店即將在明年結束營業,瞬間在電子書閱讀社群引發中文讀者的討論。我的Kindle用了快十年,透過中亞買了不少青菜價格的便宜好書,也加入過無限借閱,讀了許多新書,省下大筆的買書錢,家中的書架並沒有因此增加負擔。少了這個超便宜的電子書取得管道,不免有絲遺憾。

和大陸朋友討論到這問題,他認為原因是亞馬遜打不過免費電子書app如微信閱讀。我的小米多看閱讀器上有微信閱讀,以前從沒認真研究過,前天開始試著用看看,沒想到驚為天人。靠閱讀時數就能換到免費無限卡,只要閱讀一分鐘,就能取得一天的無限卡,盡情把想看的書加入自己的書架。瀏覽幾本之後,平台還會用大數據演算法,自動推薦你可能感興趣的其它類似主題書籍,讀到不可自拔。要是看累了,還能使用聽書功能,也能輕鬆透過社群找到同好,交流讀書心得,或組隊參加抽獎拿免費書。閱讀成了像推特臉書一樣的有趣,不再是孤獨的事,可以看到有許多人在和你讀同樣的書,還有別人的意見,彷彿網路讀書會。如果只想專心閱讀避免干擾,也可以關閉這些功能,自在的泅泳在書海之中。這麼強大的演算法和閱讀獎勵,又幾乎都是免費,唯一的缺點是微信沒有字體簡轉繁的功能,怪不得中亞拼不過。

除了對岸電子書價比台灣便宜太多,取得容易,閱讀器的相容性很重要,不論在手機電腦平板閱讀器,隨時都可讀,這是台灣封閉系統的閱讀器辦不到的事。一台小米我同時還能看Kindle,微信和Hyread,也能借閱台灣公立圖書館的書。我非常好奇小米和微信能賺什麼,三天來我免費拿到三浦紫苑、小川系、莫拉維亞、勒邁特等十幾本在其它平台貴森森的中譯小說,還有許多想看的書,等我累積夠多閱讀時數就能輕鬆拿到,這種閱讀體驗太過癮了。實體的長篇厚書或許令人生畏,但轉換成電子書形式,完全不構成閱讀障礙,只要內容引人入勝,再多都能讀得完。

資深出版人老貓在FB發文,談到今年的國際書展和台灣出版業的困境,就一針見血的提到:「讀者找不到想看的書,作者找不到讀者」,是台灣出版市場愈做愈小的原因。對岸的豆瓣網之類的平台善用大數據,讀者被推送許多可能有興趣的主題冷門書,效果會比書店一次只能擺放300本左右的暢銷實體書,一般書店都只放熱門書的效果更強大。

載體早已不再是重點,如今是內容為王,還有讀者和作者如何連結的電子書時代,但台灣多數的出版社卻還停留在如何打平成本和行銷的落後思維,真讓人捏把冷汗。十年前國外電子書當道時,就見過許多出版人唱衰電子書,還有許多紙本擁護者強調實體書的溫度。十年後的今天,台灣看似急起直追的電子書產業,還停留在昂貴的書價和封閉式系統,讓閱讀電子書的入門門檻很高,成了貴族式的雅興,這真的是作者之福嗎?

2022年6月10日 星期五

四百擊

 昨晚睡前看了鬼才導演魏斯安德森的新作「法蘭西特派週報」。鮮艷到令人眼花撩亂的畫面,荒謬突梯的一幕幕「活人劇」(tableau performance),穿插動畫和封面漫畫,快速龐雜的人物和資訊串起的劇情,徹底的雜誌風格,眼睛和腦袋被迫塞進滿滿的碎布、花邊和亮片,幾乎沒一秒能休息。今早醒來還有些頭昏腦漲,只記得零碎片段的故事和畫面,即使有明星客串,也沒有一個角色能像「布達佩斯大飯店」般令人印象深刻。


科技愈發達,能玩的花樣多了,刺激感官成了許多電影的首要任務,說個單純的故事讓觀眾沈浸在另一個世界,已顯得老派落伍。我收藏了許多經典影片,就怕它們被時代淘汰,希望等孩子長大後還有機會欣賞。不料錄影機和CD player先被淘汰,我斥資收購的錄影帶和光碟全成了廢物,但網路手機的誘惑太多,吸引青少年的電影更多,要讓他們有時間有興趣進電影院,看一眼楚浮1959年的處女作「四百擊」,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2022年6月3日 星期五

慘敗的「第一爐香」

華人讀者圈的張愛玲粉太多,企圖把她的小說搬上螢幕的導演,向來都是吃力不討好,李安的「色。戒」勉強過關,其它幾乎是全軍覆沒。許鞍華導演二度挑戰,也是勇氣可嘉,可惜這次「第一爐香」的選角就被吐槽到不行,顯然比當年的周潤發繆騫人的「傾城之戀」更慘。我很喜歡有顆文學心的許導演,但真心覺得她描繪自己熟悉的故事如「桃姐」、「客途秋恨」,才是她的強項。


張愛玲的文字本身就有濃烈的魔力,即使是人物的內心獨白,都非常有畫面感,導演們拍她的小說,幾乎都逃不過她的文字障。不是如關錦鵬的「紅玫瑰白玫瑰」一樣,乾脆用文字畫面取代了影像,再不就是如許鞍華兩度翻車的通病一樣,讓人物照唸對白,重現小說裡的場景,卻有如行屍走肉。


去年抱著高度期待看了「第一爐香」的預告片,男女主角和小說形象差太多,就決定不去電影院浪費錢了。但是昨天在MOD上架,既是免費,就花點時間看完,結果比預告更令人失望,太多冷場和不流暢的剪接,看起來只覺尷尬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