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韭菜必看

 最近很多人推薦這本2012年出版的「消滅劣等人種」,光看書名就很陰謀論。

 

書介說全球菁英在1995年舊金山會議中討論要如何消滅地球過剩人口,以免資源消耗太快:在實驗室製造病毒,用傳染病大流行引發恐慌,讓人們自願施打疫苗,販賣基改食物改變人體免疫能力,減低生殖力…呃,聽起來根本腦洞大開吧。深層政府和匿名者Q之類的川粉反智言論,我是本能的嗤之以鼻。

 

不過身為小說家,獵奇是我的興趣,幻想離奇的情節是我的工作,總不能只寫人人都知道的事,當然要看看陰謀論可以荒唐到何種地步,當作參考或笑話也好。此書已絕版,我向圖書館預約,等了一個半月才到手。本來只是抱著科學精神和懷疑態度去挑毛病,結果愈看愈覺得像在讀當日新聞。

 


2021年9月26日 星期日

敘述者的詭計

 一口氣讀完今村夏子「紫色裙子的女人」。會想找這本書來看,是因為上週看了「東京愛情故事」編劇坂元裕二的新作「花束般的戀愛」這部電影,今村夏子是男女主角都喜愛的作家。和一本書的相遇,經常就是這麼百轉千折的奇妙。

 

昨天和兒子談到娛樂小說和純文學的差異,舌戰半天。看完這本書我才想到,差異之一,應該是讀完之後,有沒有感到「不安」的差別吧?娛樂小說能讓人看完後滿足的放下懸念,藝術作品迫使人們思考,卻是看完之後才要開始。



2021年9月23日 星期四

戲劇的視野

 雞蛋只要咬一口,就知道它是不是壞掉一樣,影視作品也只需要看開場的十分鐘,你就能決定它合不合你胃口,要不要繼續看完。


昨天看韓劇「魷魚遊戲」第一集,就大感驚艷。韓劇和電影這些年突飛猛進,不但掌握到好萊塢的劇情節奏,題材更是跳脫出既有框架,腦洞大開之餘,還是緊密的結合社會議題。


網路上有許多批評,說這部劇抄襲日本漫畫改編的電影「要聽神明的話」。我看過後者的劇情,除了生存遊戲的設定雷同之外,其實內涵差蠻多的。



2021年8月16日 星期一

失意的明朝才子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生活在中文世界的人,看到這闕著名的「臨江仙」,大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三國演義卷首詞,把它和作者羅貫中聯想在一起。其實這首詞的原作者,是比羅貫中晚生一百多年的楊慎,卻在清朝康煕年間的說書人毛氏父子用來當三國演義的開場,氣勢和意境倒也相符。


楊慎又是何許人?他有過什麼樣的經歷,才會寫下這首千古名作?要不是看了「明朝那些事兒」,在正史籍裡,我們還真認不出他的存在。

2021年8月12日 星期四

公路上的游牧人生

 晚年喪偶,生活了半輩子的小鎮即將荒廢,被現實逼迫,只得以車為家,旅行打工流浪。


原本以為「游牧人生」是美國弱勢銀髮族的悲歌,跟著電影走入汽車遊民的生活,才能看見他們看似弱勢,卻依然努力保持個人尊嚴,用僅剩的力量與生存博鬥。他們像候鳥,隨著不同的打工季節,從各地來相聚,分享各自的生命故事,享受大自然給他們的撫慰。工作結束,又各自開車離去,重新踏上孤獨的公路旅行。


被資本主義的價值觀束縛久了,我們對貧窮常有莫名的恐懼,似乎只要缺錢,人生就會隨之崩潰。但是這群幾乎被遺忘的銀髮邊緣人,回顧自己過去的一生,勤勉工作、付房貸養孩子,得到過幸福又失去,也經歷過巨大的痛苦與悲傷,最終還是得獨自面對殘生。

世人不能理解他們,有人憐憫,有人羨慕他們逍遙的旅行生活。只有在汽車遊民的相遇和聚會,他們彼此得到溫暖的接納:「別人都覺得你怪,但那是因為你比別人勇敢。」


車內的生活空間很狹隘,車子出了狀況又沒錢,更是生死存亡的大事。女主角芬恩受到姐姐和朋友的定居邀請,但是流浪將近一年,她已經不習慣睡在屋裡寬大舒服的床,只有在廣闊荒涼的戶外,以天地為帳,她才能自在的生活。


無止無盡、前後無車的公路,切過沙漠雪原和峽谷,在荒涼中感到無助和渺小。電影中壯闊的大西部風景,也是我在美國開車旅行走過的路,看著特別懷念。幾星期的開車漂流很浪漫,但要那樣長久生活,真要裝備好非凡的詩意與勇氣。




王守仁的精采生命

 過去我對明朝既定的印象,就是陰森黑暗:陰陽怪氣的公公、心狠手辣的錦衣衛、野心纂位的親王、陷害忠良的東廠、保守又想變法的大臣、書生劃地自限的黨爭…


因為從書本和電影得來的壞印象,我在歷史系修課必選的斷代史,自然迴避開陰沈的明史,選了感覺開朗熱鬧的隋唐史。後來讀黃仁宇教授的「萬曆十五年」,稍微能理解後來走上學術道路的同學為何都選明清史。再看了「明朝那些事兒」,這部書,才發現我對明朝誤解太大了。


作家「當年明月」最初是用網路小說的方式,一天一千字的發表,用通俗娛樂的手法從朱元璋打天下寫起,一路的把皇帝和他身邊的亂臣賊子,寫得鮮活有趣,一個個都不再是廟堂上呆板無趣的畫像,而成了有血有肉的活人。他們的私慾計算和厚黑生涯,放在人性的角度來看,都變得容易理解。



2021年8月6日 星期五

諾曼的邊緣人生

 以前我對李察吉爾的銀幕印象,都是性感頂尖的成功人士。無論在「軍官與紳士」、「麻雀變鳳凰」,只要憑他的出色外形在鏡頭前一站,就很有說服力,不需要太多演技。但是他在「諾曼人生」成了落魄老頭,沒有台詞的大量內心戲,終於讓我見識到他身為一個演員的能量。


這部2016的電影原名超長,「諾曼:紐約定居者的溫和崛起與悲劇性墮落」(Norman: The Moderate Rise and Tragic Fall of a New York Fixer)光看片名就知道故事內容,也很有文學味,特別像契訶夫的短篇小說。



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疫苗是救命靈藥嗎?

 



今天一早起來,到現在一直忙碌著,找書看,在網路和朋友討論,主要議題只有一個:疫苗。


我寫小說,從不是為了賺錢或出名,更不是為了討人喜歡,只是因為非寫不可 。年輕時寫小說,是為了抒發情感,創造文字美感。等到有了一些社會經驗,看到奇特的人生百態,覺得難以理解時,寫小說便成了我替自己求解答的方式。沈浸到某個奠基於現實的虛構情境,去想像小說人物在那個時空的所知所思,摸索出他們可能的想法和行動,我所不理解的現實,便隱然有了更清晰的輪廓。


前幾年寫了一部小說「綿羊月」,就是我替自己尋找解答的產物。那時我對人們面對不合理的事實和政策,竟能像綿羊一樣馴順的接受,並集體服從指令的態度,感到非常不可思議,於是第一次嘗試了帶點科幻小說味道的寫法。雖然自己很喜歡享受天馬行空的寫作過程,後來也證明當初集體的政治狂熱,背後的確是別有用心的操作。


可惜這部小說被出版社退稿N次,沒人想出版,只好留在「鏡文學」平台,靜待有緣人。

  https://www.mirrorfiction.com/zh-Hant/book/3296

2021年6月27日 星期日

覺醒年代

 正在YT追陸劇「覺醒年代」。

隨著「新青年」雜誌創辦人陳獨秀從日本回到中國,進入北京大學擔任文科學長,這部戲才真正抓住我的心。

跟著陳獨秀和李大釗,看見民國初年那些赫赫有名的菁英:北大校長蔡元培、歸國才子胡適、教英國文學的前清遺老辜鴻銘、古文派翻譯家林紓、後來的台大校長傅斯年、還有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世界名人毛澤東…劇情精采得讓我停不下來。連十幾歲的兒子們有時也會駐足看上一段,這些名人和詩文作品,他們都在國文和歷史課本上讀過,看到真人演出,倍感親切。

那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中國幾千年的帝制終於被推翻,但是外國列強仍如虎視眈眈的禿鷹,在新中國的上空盤旋。而中國內部,依然有弱肉強食的階級,爭奪權勢與利益,百姓的舊思維舊生活,依然封閉落後。

北大彙聚全國最頂尖的知識份子,革命剛完成,清朝已成歷史,中華民國才剛誕生,面對混亂的國家與不公平的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張。文化上的新舊之爭,尋求理想的政治體制,要讓自己的理念得以彰顯,更希望能喚醒麻木的中國人,共同打造二十世紀平等進步的現代社會,擺脫貧窮,建立文化與民族自尊,不再受外國人的歧視欺壓。



2021年6月17日 星期四

人命與科學

這兩天全台長輩開始打AZ疫苗,卻接連傳出接種後不幸猝死的新聞。在我寫文的此刻,已有十四位往生,原本只是為了提升保護力,避免高風險長者感染新冠病毒,原本我也勸父母去施打,現在我也有點怕了。


究竟是慢性病或其它原因引發死亡,還需要進一步調查釐清,但有專家出面,用科學數據說明,在一定年紀以上的死亡率本來就比較高,所以不能歸因是疫苗有問題。聽起來很科學理性,但是猝死畢竟不尋常,更何況同時間有十幾例老人在打疫苗後身亡。這番對死因的說法,聽在家有長者的我耳中,特別不是滋味。父母對我而言不是數字,而是相處一輩子親愛的家人。



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我所知道的萬華

 學生時代,我對萬華不熟,聽男生們笑容曖昧的說起華西街,愈夜愈美麗:看殺蛇表演、鄰桌有刺龍繡鳳的大哥在拼酒、暗巷裡鶯燕紛飛…萬華在我想彷彿是一張黑色刮畫紙,人人用各自的方式刮去表面的黑蠟,顯出凌亂抽象的五彩線條,神秘粗糙,卻有勃勃的生機湧動。


孩子上學之前,每天帶他們出門到處玩,當時我沒車可開,推著嬰兒車,靠捷運公車能到得了的親子景點,我們幾乎都跑遍了。剝皮寮歷史街區是那時的新景點之一,當然不會錯過,一群雙子媽熱鬧的帶著娃兒們在老榕樹下相聚,吃老店珍珠餛飩和豆花。要到龍山寺站搭捷運回家,得先穿過艋舺公園,我總是快步走過,唯恐沿路遊民濃郁的氣味薰壞了幼兒。

2021年4月10日 星期六

民主最好?

 我曾經非常不食人間煙火,認定關心政治是庸俗的事。但隨著年紀增長,才發現這些都是切身的大事,不容你不關心。開始買美股之後,更發現國際新聞非懂不可,於是每日看新問和有見地的評論文章,成了我日常的必要活動之一。從新聞看見許多從前無法想像的人性算計與圈套,現實更比虛構的小說腦洞大開,這些時事也成了寫作的重要靈感來源。


每週三六播出的國際政論節目 「寰宇全視界」是我必看的。昨天請來一位俄國女孩妲夏和美國的Ross兩位老外,美俄代表用中文互槓,真是太好笑了。Ross一反平時的紳士風度,不斷指俄國是最大的假新聞來源,難得看到不冷靜又張牙舞爪的Ross,他講假新聞,還把官方偽裝的台灣民間媒體拖出來當墊背,也太了解台灣了吧?

2021年3月30日 星期二

「蕃薯澆米」說的好故事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強調以台語發音,但是用現代化的碎片拼貼或奇幻橋段來呈現,或許是人物的深度不夠,或者編導太急於討論某些迫切的當代議題,例如大齡不婚、家暴、性別平等、同性戀、隔代教養、貧富不均、債台高築....演員用我熟悉的台語,互相取笑、叫罵或談心,看來總有浮躁感,熱鬧有餘,卻沒太多感動。


偶然看到這部用閩南語發音的大陸電影「蕃薯澆米」,台灣資深演員歸亞蕾和楊貴媚演福建農婦,全程說泉州方言,聽上去和台語有八成相似。鄉氣鮮艷的服裝,曬鹽和種菜的日常工作、桌上的蕃薯粥和菜色,野台歌仔戲,祭祀媽祖的儀式....明知是他鄉,不知為何,卻油然生出看台片時不曾有的熟悉親切感。


關鍵不在語言的使用,而在說故事的誠意。



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60日,指定倖存者」的啟示

故事中出人意外又合理的情節轉折,有如飛車奔馳在髮夾彎不斷的山路上,需要穩定的操控技術,很燒腦的設計和充份的背景資訊,更需要跳出舒適圈和既有的思維慣性,才能寫得好看。


要打破慣性,挑戰自己的寫作極限,最近我的參考點是2019年的韓劇「60日,指定倖存者」。


這部改編自美劇「指定倖存者」,卻更勝原版,別出新裁的韓劇,先前已經有相當多人寫過精采劇評,就不再贅述。熱血追劇之餘,不免站在普通觀眾的角度納悶:這十年來,日本和韓國影劇的此消彼長,究竟是為什麼?


最初韓劇剛開始在台灣流行,如「大長今」、「冬季戀歌」,或近來的「愛的迫降」,太強調浪漫愛情的戲,對不再青春的我都沒什麼吸引力,但是這兩年令我驚艷的韓劇和電影卻愈來愈多。



2021年2月6日 星期六

看「困獸之網」

 「困獸之網」這部電影的畫風,非常不「金基德」,沒有他作品中逼人直視的性和暴力等血腥場面,台詞難得的多,也更直白易懂。只有政治不正確、挑戰世人習以為常的價值觀,依舊是金基德的風格。

一個住在邊界的北韓漁夫因為小船引擎故障,漂流到南韓,立刻被當間諜逮捕。

儘管沒有任何證據,痛恨北韓共匪的組長基於狂熱的愛國心,不惜用暴力逼供,威脅利誘,甚至假造自白書的手段,逼漁夫承認自己是「潛在間諜」。身為上級的室長雖不認同組長的粗暴作法,但也自以為優越的想勸漁夫投誠,相信只要讓他看到首爾的繁榮進步,對比北韓的貧窮落後,加上政府對脫北者的優厚待遇,一定會想投奔自由。他自認懷抱著救人脫離苦海的理想,強行向漁夫推銷他認為對的民主理念,卻絲毫不在意漁夫真正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