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等待一片森林

我家樓下有個小小的帶狀公園,算是隔壁社區提供的公共空間。雖然有簡單的健身設施,除了遛狗人和推著輪椅的外傭會在那裡消磨時間,就是後方住戶進出的捷徑,很少見到人在那裡盤桓。

也許就是看準了人少,一個月前開始,就有人坐在那裡吹口琴,有時早晨六七點開始,有時是慵懶的午後。曲目盡是耳熟能詳的台灣民謠,沒有突出的吹奏技巧,只是很流暢的不會吹錯音,聽得出他很享受這段十來分鐘的獨處時光。

我猜樂手是個退休的老先生,但是從陽台往下張望,卻是樹深不知處,濃密的綠蔭遮沒了一切人跡。

也因為這麼刻意一望,才發現帶狀公園剛落成時光禿禿的小樹苗,不知何時長成了清涼的小森林。這一想,又岔開思路,想起蔡明亮1994年的電影「愛情萬歲」裡的大安森林公園,那時剛剛開園,樹苗栽下不久,路面泥濘坑洞,女主角楊貴媚行走在這片荒涼的「森林」之中,失聲痛哭,堪稱是經典場景。


幼樹總有一天會長成森林,公園如今成了都市之肺。當時人們對它的嘲諷,還有同一片地上更早之前的拆遷爭議,如今那些激情和喧囂,全成了過眼雲煙,只有老電影紀錄了它們被遺忘的過去。但見獵心喜的短視批判,在人人爭相發聲的網路時代,只會有增無減。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看向黑鏡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但科技真能為人們帶來幸福嗎?

最近迷上Netflix的英國影集「黑鏡」(Black Mirror),讓人腦洞大開,每一集就是個短小精悍的「科技V.S.人性」的故事。人們生活中充滿無所不能的科技玩意,看似方便,能為人解決諸多難題,卻也帶來更多疑問:

l  有人綁架了公主,並且在Youtube讓人質唸出聲明,要求英國首相在期限之前,用現場網路直播的公開方式,和一頭母豬性交,否則公主性命不保。唐寧街的菁英們,該如何面對這個善用科技的智慧罪犯?

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罹患精神疾病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前天熬夜一口氣看完大衛柯能堡導演的「危險療程」,不光是因為佛洛伊德和榮格的學說曾經令我著迷,我還在片中的第三位女心理醫師莎賓娜史畢蘭身上看到自己淡淡的影子。綺拉奈特莉不計形象的瘋狂演出,雖然用力過度,卻勾起我遺忘已久的心情。

年輕時,我常自問人生究竟有什麼意義,世人的生活方式迂腐無趣,難道我只配擁有同樣的未來嗎?除了文學,我還囫圇吞了許多哲學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卻怎麼也找不到滿意的答案。

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美麗的面紗

身為資深毛姆迷,卻只能讀到他巨量著作中少少幾部繁體中譯本,多年來始終讓我抱憾不已。在台灣,他的英文書不容易找齊,書價昂貴不說,讀英文小說要花更多時間。幸好有了電子書,我的困擾一次解決了。書的部份我擇日再談,今天要推薦的是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電影「面紗」。

電影是2006年出品,原著我是幾個月前才剛看完的。老實說,這部電影非常的「不忠於原著」,原本不抱期望,看完卻令我驚艷,餘韻難忘。電影不依附小說,卻自成一部藝術品,這是少見的成功改編。


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書中尋寶

Kindle讀書,特別是從線上買來的書,有讀紙本書所沒有的奇妙經驗:你不再是寂寞的讀者。讀到一段特別有感的句子,正要劃線標注時,可能已經有成千上陌生人也和你有同感。

這種筆記功能,初看時有點干擾,不過對讀者行為感興趣的人如我,就頗有參考價值。仔細看最多人標注的地方,往往不是寫得最美的句子,而是類似格言或警句的部份。王小波隨筆「沈默的大多數」這種感慨時代的作品,經常出現幾千人的標注,自然不意外。毛姆、孟若或雷蒙卡佛的散文和小說,標注的地方不多,但偶然出現的,都是諸如這樣的警句或具體譬喻:

「對我們所有人來說,失敗和希望幻滅都司空見慣。我們多數人或早或 力都會懷疑自己哪兒做得不好,我們的生活並沒有按照我們的計劃進行。」(雷蒙卡佛,「火」)

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追求不朽?

為不喜歡的電影寫影評?浪費時間。不過看電影時生出的感想,還是非寫不可。

先前看了太多影評,又懷抱著對導演先前作品「進擊的鼓手」的好感(請看這篇鞭子下的完美),人人誇讚的「樂來越愛你」想必也很棒。不料我只看了一半就覺得乏味,為了寫這篇感想,我還是硬撐著把後半部看完。

對爵士樂和懷舊歌舞片的致敬,立意不錯,也很投合電影人的胃口。不過這種類型片,通常是歌舞為主,劇情次要。這部電影既要懷舊,又要別出新裁,卻很難兩面俱全。一旦被歌舞片形式給限制住,就只能用擁抱接吻和跳舞這些公式來表現愛情的開始。
男女主角吵架和分手理由輕輕帶過,更顯得愛情薄如紙,這時歌舞完全無用武之地,只能靠台詞撐場。片尾強調兩人相愛的彩蛋更顯多餘,遠不如健達出奇蛋的出奇。拿掉歌舞場面,只能用一句台語歌來概括主題:「我一定要成功」。只要堅持到底,才華終會被眾人認可,名利雙收,主角面露勝利的微笑,然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