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美麗的面紗

身為資深毛姆迷,卻只能讀到他巨量著作中少少幾部繁體中譯本,多年來始終讓我抱憾不已。在台灣,他的英文書不容易找齊,書價昂貴不說,讀英文小說要花更多時間。幸好有了電子書,我的困擾一次解決了。書的部份我擇日再談,今天要推薦的是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電影「面紗」。

電影是2006年出品,原著我是幾個月前才剛看完的。老實說,這部電影非常的「不忠於原著」,原本不抱期望,看完卻令我驚艷,餘韻難忘。電影不依附小說,卻自成一部藝術品,這是少見的成功改編。



異國風情是毛姆的小說特色之一,「面紗」也不例外。20年代,英國女子吉蒂家境中等,眼看就要過了適婚年齡,母親急著想早日把她嫁出去。一位被派駐到上海(原著是香港)的細菌學家沃特回英國休假時,在舞會上對她一見鍾情。吉蒂雖然不愛木訥寡言的沃特,卻想早日擺脫嘮叨母親的催婚壓力,就答應了沃特的求婚,婚後隨著他回到中國工作。

對於喜愛玩樂和社交生活的吉蒂,殖民地的生活太枯燥,丈夫雖然努力使她快樂,他的古板無趣仍然毫無魅力,於是她和瀟灑已婚的英國領事查理發生婚外情,甚至在午後自己的臥室裡偷情。

沃特發現此事,對妻子憤怒而絕望,卻不說破,只通知她內地有個霍亂肆瘧的小村落,他準備帶她前去支援,如果她不想去,就必須立刻和他離婚,算是對她出軌的報復。吉蒂滿心期待情夫查理與妻子離婚再娶她,但前程似錦的查理不可能讓自己沾上醜聞,放棄家世良好的妻子,吉蒂又無法回英國面對社交界的流言,只得硬著頭皮,跟著沃特踏上這趟無異於自殺的旅行。

沃特對吉蒂非常冷漠,天天在病人和死人堆中工作。吉蒂無聊至極,語言又不通,只能和外國修女打交道。修女清苦的生活和愛心感了她,聽到修女們讚揚丈夫的捨身工作,她這才發現自己過去有多膚淺,開始欣賞沃特的純樸實在與高尚情懷。

在寂寞又人心惶惶的村子裡,沒有浮華的宴會和交際,吉蒂到修道院去幫忙照顧孤兒,這才有機會坦誠的面對自己。她試著和沃特和解,雖然沃特還是刻意迴避她,但她讓他明白,他們都在對方的身上尋求根本不存在的美德,卻忽視彼此本來的真面目。

藉由坦白的交心,試圖去幫助沃特工作,她慢慢解除他被傷害而築起的心防。正當夫妻倆要展開真正的愛情時,吉蒂懷孕了極可能是查理的骨肉,不久沃特也染上霍亂,不到三天就死去。吉蒂回英國生下孩子,在路上和查理巧遇,她已經成了一個堅強而獨立的成熟女人,拒絕了查理再度私會的邀約,帶著兒子頭也不回的離開。

看外國電影拍的中國,我總有些擔心,生怕裡頭出現莫名其妙的中文,或醜化中國人的角色。幸好導演做足了功課,雖然把香港場景改到上海,內地出現英國駐軍和軍閥,貼海報仇視洋鬼子的當地人,有一點歷史背景的小瑕疵,但大體上中國角色都還算正面,忠於職守的醫生、憨厚的士兵、老成的女傭。甚至安排一段查理解釋台上京劇演出的劇情,正中吉蒂的心病,雖然他立刻坦承自己是胡謅的,這段原著沒有的細膩插曲,倒讓他有點像張愛玲筆下的范柳原了。特別是港星黃秋生演的國民黨軍官,一臉正氣,一口流利的英語,完全擺脫過往變態殺人魔的形象。不過超模呂燕客串英國駐軍的女人,還是加了點妖艷和鴉片之類的刻板東方元素,有點可惜。

主場景在廣西的奇山秀水中,氣勢壯闊的山、翠綠無邊的稻田 ,托著人間的苦難和恩怨,何等的卑微渺小。水霧間朦朧的美,房中帷幕輕紗的飄蕩,正呼應了「面紗」這個題目。原著書名是取材自雪萊的詩The Painted Veil

「别揭開那些活着的人們用來形容生活的彩色面紗,
上面都是些不真實的假象,
它只是隨意塗抹的色彩,
模擬着我們能够相信的一切事物,
在它後面隱藏着恐懼與希望。」

雖然電影把這故事改編成一則霍亂時期發現真愛的故事,非常動人,但若是想在原著中尋求這溫暖正向的愛情,可能要大大失望了。毛姆對於愛情的興趣不大,而是著墨在吉蒂猜不透沈默丈夫的心,用瑣屑平凡的小細節,舖陳兩人在冷戰和猜疑之中,彼此怨恨的角力、互相折磨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赤裸人性。

讓電影更出色的,是高明的配樂。開場時吉蒂在舞會的鋼琴上彈著沙替的「吉諾佩蒂」,這是我喜歡彈的曲子,從前拍短片也用它當主題曲。簡單的旋律卻傳達著複雜的情感,只要改換節奏,它可以是明亮純真,也可以是沈鬱憂傷。當吉蒂在修道院用走調的破鋼琴為孤兒們再彈奏它時,沃特也被琴聲吸引而來,重新喚起他第一次見到她時的情感。

更令電影情緒高漲的,還是沃特死後,吉蒂哀傷之際出現的這首法文主題曲「在清澈泉水旁」(A La Claire Foutaine)

「在清流的泉水旁,我漫步,
      如此美麗的溪水中,我依水而浴。
   我愛你已久,永不能忘。」

簡單的音節,複句之中加上少許變化,澄淨悅耳的歌聲,都讓這部電影更淒美而餘韻不絕。

沒時間看電影?先來看看底下Youtube這段搭配主題曲的片段,你很難不被吸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