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懷念台劇

年輕時我短暫兼差當過電視編劇,還印了「汪笨湖工作室 編劇」的名片。彼時汪笨湖還懷有大中國情結,念念不忘他的坐牢經歷和中國旅行故事,他早期的小說也有那麼點文學味。不過那時的電視劇本還是要仰賴電視台主管下指導棋,所謂工作多半不是伏案桌前,而是幾個人在國聯飯店的房間或咖啡廳餐廳裡胡吹講古。後來我不幹了,處處為了某人情婦或演員而妥協,只能寫當時流行的鄉土劇,賺了點零用錢也開心不起來。

後來電視頻道大爆炸,台劇有了清新轉變,題材比以前多元,也得到不少好評。我以為現在台劇製播條件比過去進步多了,編劇總算能寫自己喜歡的題材,電視也會好看多了。

不久前和姊姊聊起台劇,兩人不約而同的激動起來,不是因為好看,而是看不下去。老姊說她和愛看台劇的朋友談起,還被隱約扣上不愛台灣的罪名,娛樂也得帶上民族情感,真是無言了。

回想一下,因為看到別人推薦,我抱著高度期待,陸續看過「一把青」、「瑰寶
1949」、「出境事務所」、「天黑請閉眼」、「媽媽不見了」、「麻醉風暴2」、「通靈少女」…結果都只看了十分鐘就想關掉。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令人失笑的悲劇--葛城事件

灰藍色調的「葛城事件」,配上優雅的背景絃樂,隱然透露日常累積的無形恐怖。

觀影人就像片中那個突兀的廢死者星野順子,總穿著保守的套裝,抱著一廂情願的人道主義,自願和犯下地鐵隨機殺人案、被判死刑的小兒子葛城稔結婚。寧可與父母脫離關係,也要成為這個家庭的一份子,踏入葛城家,了解他的世界,好實現她拯救死刑犯的崇高理念。

隨著她魯莽的造訪,和葛城一家的對話與往事的穿插,逐步揭露出這個看似完整正常的小康之家裡,悲劇種子早已埋下,只是沒人願意去正視。

2017年10月8日 星期日

永不再的「普天同慶」

前幾天跟小孩去校外教學,從三重出發,走藍色公路。忠孝橋重陽橋上一片紅彤彤的旗海,非常喜慶。再往北航向淡水,經過台北橋、百齡橋、洲美大橋只有空蕩而冷清的日常,記憶中那些熱鬧如過年的光輝十月已經成為過去了。

高中時我寫過一篇小說,是在國慶日坐在電視機看著閱兵轉播,一口氣寫完的。是一個男孩不被家人理解的寂寞故事,後來登在校刊上。如今不知失散到何方。

另一篇和國慶完全切題的小說,就是這篇「只為那一抺殷紅」了。在那個沒有網際網路的年代,為了寫碩士論文,得花上大把時間,到各個圖書館去調書、查資料和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