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熟年的婚姻

12月到了,許多朋友包含我自己,正準備迎來第10幾年的結婚紀念日。
我自己是幾乎年年忘記,因為當年怕麻煩,也不想忍受當最美新娘子的酷刑,決定只穿便服去法院公證,兩家人到五星級飯店吃頓大餐就算結婚了。沒有經過聘媒拍婚紗辦宴客收禮金那套惱人的折騰,和平常過的日子都差不多,所以不記得也是應該。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血觀音裡的張愛玲影子

昨天早上看的「血觀音」,過了一天還是餘悸猶存。
值得一提的是得獎光環之外的配角,也令人難忘。例如演議員特助的陳佩騏,原是八點檔本土劇演員,把政壇小辣椒的狠勁表現得驚悚又入木三分,可見有了好劇本,台劇演員還是有實力可以發揮的。
飾演演棠家大小姐的吳可煕(曾在「再見瓦城」出任女主角),收放自如演技和尺度,沒有提名最佳女配角真可惜。導演要她看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揣摩女人之間的心機和鬥法。不過棠家母女的互動,更像「沈香屑,第一爐香」裡的姑姪關係。這是張愛玲的成名作。
上海姑娘葛薇龍人窮志不窮,為了繼續升學,到香港投靠當年不顧家人反對、嫁給富商做妾,如今成了富孀的姑媽。本只是為了求她資助學費,卻不知不覺跌進姑媽華美的衣櫃裡,踏進紙醉金迷的世界,憑著年輕和姿色,在上流交際場裡小有名氣,也成為姑姑的工具人,「成天不是幫她弄錢,就是弄人」。最後又迷戀上一個不愛她的花花公子,成了姑母和丈夫無窮慾望的犧牲品,徹底毀了自己的一生。

「血觀音」裡的棠寧和母親也有類似的控制關係,看似親密卻又劍拔弩張。棠寧憎恨自己成為母親操控男人的性道具,或者替她圓事解圍的潤滑劑,卻又擺脫不了這個枷鎖。最終以為終於能逃出魔掌,卻被母親設計賜死。
不過導演聲明他不喜歡張愛玲,所以大概沒讀過這個同樣華麗腐爛而蒼涼故事。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三件國王的新衣

時間太少,想看的書和電影太多,怎麼辦呢?最快的方式當然就是仰賴有公信力的評論,或是有大獎和明星光環的作品,幫你從茫茫的作品大海中汰選出最值得一看的精采之作。但這方法真的靠譜嗎?最近一連踩到三個雷,我開始懷疑,不是我眼睛業障重,就是所謂的大獎和公信力也跟國王的新衣一樣,評論者有好處可收,就拿出天花亂墜的作文本領來瞎捧。


第一件新衣,就是這回得到許多金馬獎提名的「擺渡人」。這部電影來頭很大,導演張嘉佳是中國暢銷小說家,把他的幾個短篇改編成這個電影故事,由王家衛編劇監製,梁朝偉和金城武主演。試著挑戰兩次,都看不到20分鐘便在滿心的XO中放棄了。據說它是要用周星馳的風格演王家衛式的電影,於是就有許多無厘頭但實在笑不出來的梗,加上王家衛和張嘉佳擅長的金句名言旁白,劇情零碎而薄弱,明星們做出漫畫式的搞笑表情,閃瞎人眼的霓虹燈和五彩畫面,MV音樂的拼湊…呃,我真的不知道金城武發揮了什麼演技?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走出江湖的老炮兒

華語電影中,幫派是個歷久彌新的主題。不論它是用文雅的古裝武俠、時髦古惑仔或粗俗流氓的形式包裝,必定有幾個共通元素:濃濃的雄性荷爾蒙、催淚的兄弟道義、能量強悍的正義英雄、柔情似水的大哥女人、豪邁的粗話、和幾場刀光血影的戰鬥。


這樣的世界離我很遠,電影「老炮兒」裡的北京胡同和流利土話離我更遠,簡直是另一個星球了,但是它呈現出來的情感和信仰卻又緊緊吸引著我。幫派電影的套路它也有,卻另闢蹊徑,用悠緩俗世的步調,去挖掘更深刻的新舊交替和父子情結。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Eleanor Rigby的愛情

為了看「攻敵必救」裝MOD,也認識了潔西卡崔斯坦。11月她即將來台擔任金馬獎貴賓,MOD特意放上她所有的作品,讓大家好好認識一下這位女演員。她在「園長夫人」中展現了看似柔弱的堅強形象,和「攻敵必救」冷酷的女強人完全不同,在「因為愛情:在她消失之後/在離開他以後」這一套兩部的電影中,又再次展現她的好演技。


「因為愛情」的故事很簡單,一對相愛的年輕夫妻生了小孩,嬰兒卻在兩個月大時死去(!這是每個母親心底最深的恐懼)。丈夫在喪子10分鐘後,就把嬰兒所有東西都打包放進衣櫥裡,繼續生活。妻子卻一直無法承受這份傷慟,更不能理解丈夫為什麼能迅速收拾情緒,於是陷入憂鬱之中。妻子企圖自殺,兩人難以溝通,妻子離家了,丈夫不斷的想挽回這段關係。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小說 第一人稱

二十世紀曾有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強烈反對用第一人稱寫小說,幸好作家們沒把這句話奉為規臬,因此才能出現不少用第一人稱寫作的好小說。


對寫作者來說,不論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來展開小說,都只是工具的選擇問題。初試啼聲的寫作者習慣通篇的「我」,就像小學生寫作文一樣,很容易進入情況,也更容易投注感情。但對於寫小說,卻成了一大阻礙,因為視野有限,敘述者容易有偏見,無法描述他看不見的場景與事件,因此用第三人稱來寫作比較稱手,自由度也更大。就像後台操縱戲偶的師傅一樣,可以忽男忽女的改變自己的聲音和情緒,來扮演作品中不同的角色,讓觀眾能站在局外人的全知觀點上,去觀看故事的進行。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夏日,在他方

前幾天和高中死黨聚會。其實我們只在16歲時同班一年,卻成了一輩子的好朋友。談到年少往事,好笑之餘也不免唏噓: 有些事不趁年輕時快點做,將來有年紀時就做不了。當時也許乘著瘋狂的即興而做,清醒時不以為然,甚至覺得一無是處,但畢竟是稍縱即逝的那一刻最珍貴的印記。
突然想起老電影「巴黎野玫瑰」裡的瘋狂戀人和無名作家,還有我這本舊作「夏日,在他方」。
不好意思,這本書算是一半的虛構,一半的私小說,還能看到我的老朋友的鮮明影子,立刻被認了出來,也要感謝他們陪我走過生命中的某一段。

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懷念台劇

年輕時我短暫兼差當過電視編劇,還印了「汪笨湖工作室 編劇」的名片。彼時汪笨湖還懷有大中國情結,念念不忘他的坐牢經歷和中國旅行故事,他早期的小說也有那麼點文學味。不過那時的電視劇本還是要仰賴電視台主管下指導棋,所謂工作多半不是伏案桌前,而是幾個人在國聯飯店的房間或咖啡廳餐廳裡胡吹講古。後來我不幹了,處處為了某人情婦或演員而妥協,只能寫當時流行的鄉土劇,賺了點零用錢也開心不起來。

後來電視頻道大爆炸,台劇有了清新轉變,題材比以前多元,也得到不少好評。我以為現在台劇製播條件比過去進步多了,編劇總算能寫自己喜歡的題材,電視也會好看多了。

不久前和姊姊聊起台劇,兩人不約而同的激動起來,不是因為好看,而是看不下去。老姊說她和愛看台劇的朋友談起,還被隱約扣上不愛台灣的罪名,娛樂也得帶上民族情感,真是無言了。

回想一下,因為看到別人推薦,我抱著高度期待,陸續看過「一把青」、「瑰寶
1949」、「出境事務所」、「天黑請閉眼」、「媽媽不見了」、「麻醉風暴2」、「通靈少女」…結果都只看了十分鐘就想關掉。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令人失笑的悲劇--葛城事件

灰藍色調的「葛城事件」,配上優雅的背景絃樂,隱然透露日常累積的無形恐怖。

觀影人就像片中那個突兀的廢死者星野順子,總穿著保守的套裝,抱著一廂情願的人道主義,自願和犯下地鐵隨機殺人案、被判死刑的小兒子葛城稔結婚。寧可與父母脫離關係,也要成為這個家庭的一份子,踏入葛城家,了解他的世界,好實現她拯救死刑犯的崇高理念。

隨著她魯莽的造訪,和葛城一家的對話與往事的穿插,逐步揭露出這個看似完整正常的小康之家裡,悲劇種子早已埋下,只是沒人願意去正視。

2017年10月8日 星期日

永不再的「普天同慶」

前幾天跟小孩去校外教學,從三重出發,走藍色公路。忠孝橋重陽橋上一片紅彤彤的旗海,非常喜慶。再往北航向淡水,經過台北橋、百齡橋、洲美大橋只有空蕩而冷清的日常,記憶中那些熱鬧如過年的光輝十月已經成為過去了。

高中時我寫過一篇小說,是在國慶日坐在電視機看著閱兵轉播,一口氣寫完的。是一個男孩不被家人理解的寂寞故事,後來登在校刊上。如今不知失散到何方。

另一篇和國慶完全切題的小說,就是這篇「只為那一抺殷紅」了。在那個沒有網際網路的年代,為了寫碩士論文,得花上大把時間,到各個圖書館去調書、查資料和影印。

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童謠背後

看到BBC的這篇蠻有意思的舊文,「超越純真:童謠背後的秘密」http://www.bbc.com/ukchina/trad/vert_cul/2015/09/150904_vert_cul_dark-side-of-nursery-rhymes
一些流傳已久的英國童謠,其實都反映下層階級的黑暗生活:瘟疫、被抽稅剝削、受到奴役或殘暴對待,在言論不自由的年代,就只能用這種間接而簡單的歌謠來抒發痛苦。又如旋律優美的「綠袖子」,其實歌誦的是對一位妓女的愛。

愈是被壓迫的年代,隱喻愈能被巧妙運用。

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人人都在寫歷史

寫小說是另一種書寫歷史的方式,去掉政治或學術的權威,從庶民觀點紀錄歷史的某一點。這也是當年我離開歷史轉而擁抱文學的初衷,我想記載的不是大人物,而是平凡人在時代洪流中的真實感受。沒有這些小人物的呼應或背棄,曾是小和尚的朱元璋不會黃袍加身,英雄項羽也不會落得四面楚歌。

還記得2014年,那個黃花盛放的春天,你看到什麼,又有過什麼感受?三年後回頭再看時,生活又起了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論你有沒有投身到那股激流之中,或僅只是待在岸上過自己的小日子,不論你情不情願,我們都已被捲入一場不可逆的歷史中,也被現實沖刷掉舊日的安穩。

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荒謬中開出真情的奇葩

有心的說故事人,故事通常只是包裝,重點是他想傳達的核心想法,如何讓顧客第一眼便受到包裝的吸引很重要。當四平八穩的劇情套路變得疲乏時,新鮮出奇的創意就是一個超大亮點。

「單身動物園」和「地獄哪有那麼high」正是這麼兩部超現實的創意之作,雖然它們的故事節奏不是完全順暢,但是一開頭的背景設定就很吸引人:

如果單身有罪,你要如何逃脫被殺的命運?

如果你才17歲,還沒吻到心儀的女孩就死了,你要怎麼完成自己的心願?

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開到茶蘼


天天看電影。這週看了吉姆賈木許的文青片「派特森」、平常不會特意去看的「屍速列車」、本木雅弘主演的「漫長的藉口」、好久不見的莎莉麥克琳「The Last Word」、重溫經典「巴黎野玫瑰」,還看了許多人推薦的「幸福湯屋」。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到鏡文學來看我的作品

不久前我提過,寫作有四道關卡:動手寫,寫完了,發表出版,最傷腦筋的就是曝光率。擅長推銷自己的作者很罕見,因為熱愛寫作的人多半內向,不善交際,連自報姓名都會害臊,所以才用書寫來表達自我。

要是能像國外作家那樣有經紀人制度,只要專心寫作,對外交涉和發表之類的事,全部有人代勞那該多好!盼了好幾年,台灣終於有版權經紀這條活路了。不再倚賴傳統出版業,更能拉近作者作品和讀者的距離。

未來我會陸續在「鏡文學」發表作品,讓大家讀到我已絕版的舊作,也可以看到這幾年還未公開的新作。免費註冊會員,不用付費就可以看到鏡文學平台上所有的小說和劇本。不同於其它良莠不齊的小說網站和寫手,「鏡文學」的作者多數文字水平都不錯,故事也很有可看性。如果你看到心儀的作品,請動個手指按追蹤或推薦,若有餘裕,也可以給作者打賞,支持他們繼續寫作。這些數據都可以成為決定作品未來是否能拍成電視或電影的依據。

首先放上短篇小說「藍色玩具店」,算是我踏入作家這行的處女作吧。寫這篇小說其實是為了失戀療傷,沒有腹稿,心裡冒出題目就寫了起來,為了讓自己心情好轉,下筆格外輕鬆隨意,莫名其妙就得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佳作。也因為這篇小說,讓我遇見了當時遠在國外的另一半。

對我來說,「藍色玩具店」不只是值得紀念的起點,還大大改變了我的人生。


2017年9月14日 星期四

燒腦也要看的「攻敵必救」

我家十幾年來從來沒有第四台,也很少打開電視。為了這部電影「攻敵必救」(Miss Sloan),前天我終於決定裝MOD,選了電影199的優惠,每個月只要177元就有看不完的好片,省下我不少電影票錢和出門的時間,大大滿足了宅影痴的願望。
(相信我,這不是中華電信業配文)

回歸正題,是什麼電影,讓我不惜為了一杯牛奶去牽一頭乳牛回來?首先是被馬欣的這篇影評燒到,「能搶救真相的,竟是謊言──《攻敵必救》的伊莉莎白」能搶救真相的,竟是謊言--「攻敵必救」的伊莉莎白,然後就好想看好想看。網路和二輪電影都遍尋不到,一發現MOD的片單上有,我就毫不猶豫的申裝了。

陰暗齷齪的政治鬥智片要拍得好,縝密的背景研究和高明的劇本是絕對必要的。女性在政治角力中想取得一席之地,更要決然拋棄傳統價值對她的束縛和常規,比男性更敏銳更狠辣,也更孤獨。華府說客伊莉莎白絲隆,沒有任何情感牽絆和家庭關係,甚至沒有睡眠,要靠大量興奮劑保持清醒和大腦的高度運轉,游走在道德和法律邊緣,凡事都要比對手想得更快更遠。看似賠上她的名聲和生涯前途,最終我們才赫然發現,她早已佈好別人料想不到的一盤棋局。

中文片名很難記,也很有深度,出自孫子兵法:「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簡單譯成白話就是,敵人有再精良的武器和防禦,只要佯裝正面進攻的同時,攻擊他必須搶救的弱點,就能致勝。


因為精采的對白太多,資訊複雜節奏又快,這部電影真的很燒腦,不適合吃爆米花或中途去上廁所,但也非常過癮。這兩天看到網路上的影評大量出籠,我就純推薦,不爆雷了。好電影絕對值得你花上兩小時的專注。

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天才與魔鬼之間

幾個月前我推薦過國家地理頻道製作、講述愛因斯坦故事的戲劇影集「世紀天才」(Genius),當時只看了兩集。昨天有機會接下去看,看到另一個天才,愛因斯坦的朋友弗里茨哈伯,19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大受震動。哈伯戲劇性的一生,絲毫不遜於愛因斯坦。要說他是天才或魔鬼,至今沒人能為他下結論。

20世紀初的科學家,盡管狂熱專注而傑出,卻很少能置身於戰爭事外,他們的研究成果,也幾乎無一例外的被用來製造武器。就連愛因斯坦這麼清醒,堅持反戰的科學家,到晚年仍不免懊惱他畢生的心血被拿去製造原子彈。

2017年9月4日 星期一

誰需要文言文?

剛上國中的兒子說,國文老師要他們從課本中挑一篇自己喜歡的課文,他選了歐陽修的這篇「賣油翁」。我很驚訝,問他看得懂嗎? 他說可以啊。每天帶他唸幾句論語孟子,其實為的也就是這個:讓他熟悉文言文的語法,能直覺的解讀古文,至於是否要把文中傳達的意見奉為真理,還在其次


要反駁一件事物,一個觀念,起碼得先搞懂它,總比毫無根據的為反對而反對,瞎掰一通更站得住腳。

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懷念倪亞達

下大雨的週末,正好在家整理書架,出清舊書。有些書一時衝動買下,不會想再看第二次了,想替書架騰出空間,又不想賤賣舊書,試著用「讀冊」說二手書的賣書系統,真是太方便了。不過有些超級暢銷書,書店說想賣的人太多,暫不接受,像「追風箏的孩子」和「直覺」。也有的根本求售無門,因為沒人徵求,像高行健的「靈山」。這讓寫作的人大大心驚,看來書寫是能寫,還是不要出版成紙書,放在網路上就好了,,免得占用太多地球空間。
一邊清書,孩子們便淘出了「倪亞達」這個寶,立刻埋首在書中情節 ,看得嘻嘻直傻笑,看完兩本還直問有沒有續集,於是又上「讀冊」去買之後的兩本二手書。
聽著孩子們描述書中的好笑情節,不由得幽幽的感慨:倪亞達的作者袁哲生和繪者陳弘耀,比我年長幾歲,都是我見過或共事過的,如今都不在了啊!
沒看過倪亞達?來看看我在2004年寫的這篇介紹吧!書裡寫的倪亞達世界,看似搞笑,其實是諷刺我們習以為常的台灣家庭、教育和不健全的社會。袁哲生的寂寞心境,在書裡總是淡淡的瀰漫著,卻由弘耀清新可愛的畫筆增添了幾分暖色。

懷念他們兩人的笑容。

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給寫作朋友的信

忍不住想為你打氣,也分享自己的寫作經驗。

你絕對不寂寞,幸運的是現在有了網路,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應該會更容易力發表的空間也比以前寬廣許多。

我也是從小就偷偷立志要寫小說,從高中就開始在校刊發表作品,但是家人覺得寫作不能賺錢,所以我還是乖乖去找了金飯碗教書。直到三十歲得了幾個文學獎也出了書,得到肯定之後,我才敢大聲宣布我當作家的志向。幾年後確定自己存款還能撐一陣子,就不顧家人反對辭工作專心寫作。不過卻遇到瓶頸,生活和視野有限,題材都寫完了,不知還能寫些什麼。後來十年專心在家當主婦帶小孩,也學著投資理財。真實的柴米油鹽,接觸到不同以往的人,反而讓我發現了更多故事。

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消暑偏方

一週以來,台灣最熱鬧的話題就是要不要關冷氣,和限電紅燈亮不亮。看看網上的文章,很容易可以分辨得出哪些是在冷氣房裡寫的而哪些不是。

因為我家一年開冷氣的時間加起來不到24小時,這問題影響不大,改變一下作息,減少坐在書桌前的時間,直接放暑假就是了。只要一有機會就泡在水裡,游泳池或溪裡海裡都好,火氣自然消除。太陽威力減時再來看書,最近在讀的是「神秘河流」,看得人心裡發冷到起雞皮疙瘩,自然省下不少電。只遺憾當年沒去看克林伊斯威特執導的這部電影,暫時找不到片源,西恩潘、提姆羅賓斯和凱文貝肯的精采演出,現在我只能邊看書邊想像了。

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

海島天涯

連續四年的暑假,因為不想花錢吹冷氣,也為了更親近自然,我們一家人總是帶著帳蓬環島,上山下海的旅行。今年卻有點意興闌珊,看著臉書上朋友們的碧海藍天美照,也不再嚮往,或許我對台灣的山林溪水海濱已經麻木,沿路的鐵皮屋招牌和突兀的希臘風民宿令我想歎氣。

想換口味,規劃到綠島蘭嶼去玩,住宿和交通方式的價格和品質卻不成比例,對沒有機車駕照的我來說,要隨興環島還有些難度。看別人的旅遊照,當地自然風光,美則美矣,但我很難對雜亂的招牌垃圾和老舊機車視而不見。店家為了節省成本,電動車不普及,換新機車也要再另外加價,公車班次有限,可以想見島上烏賊車到處跑的景象。

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日常的運動

小說家書寫自己熱愛的運動,除了展現他們寫作外的生活狀態,也讓讀者見到他們堅持而規律的意志力。

有趣的是,小說家這種生物多半個性古怪而孤僻,所以他們選擇的都是單人運動,不用呼朋引伴,不講競速搶分,甚且還帶點修行冥想的氣氛。例如村上春樹的馬拉松(「關於跑步,我想說的是),還有勞倫斯卜洛克的走路(「八百萬種走法--小說家的步行人生」)。即便不是小說家,康德堅持的每日定時定點散步,也創造出一條「哲學家小徑」的觀光景點。

2017年6月25日 星期日

退稿是罪嗎?

前天我才知道亞君因為退林奕含的稿而飽受抨擊的消息,當下仔細看了報導者的文字,和其他攻擊者的網路文字,愈看愈心寒。一早起來就看到亞君昨晚差點跳樓的新聞,真的替她不捨。身為寶瓶的作者之一,也受過亞君照顧,我覺得我有必要出來,我覺得自己不能再保持沈默。
十幾年前的某天,我接到亞君的電話,說希望幫我出書。寶瓶那時還是剛起步的小出版社,沒沒無聞,我也不認識總編亞君,沒有任何文學淵源,只是剛好那年有個短篇被李昂選入年度小說選,亞君覺得我有潛力,所以希望和我合作。
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時本能的回答她:
「為什麼要出我的書?我覺得應該不會賣錢喔,這樣你也想出嗎?」
亞君說:「賣錢不是我的考量,我只是想發掘更多年輕的新作家,讓更多人看見他們的作品。」

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等待一片森林

我家樓下有個小小的帶狀公園,算是隔壁社區提供的公共空間。雖然有簡單的健身設施,除了遛狗人和推著輪椅的外傭會在那裡消磨時間,就是後方住戶進出的捷徑,很少見到人在那裡盤桓。

也許就是看準了人少,一個月前開始,就有人坐在那裡吹口琴,有時早晨六七點開始,有時是慵懶的午後。曲目盡是耳熟能詳的台灣民謠,沒有突出的吹奏技巧,只是很流暢的不會吹錯音,聽得出他很享受這段十來分鐘的獨處時光。

我猜樂手是個退休的老先生,但是從陽台往下張望,卻是樹深不知處,濃密的綠蔭遮沒了一切人跡。

也因為這麼刻意一望,才發現帶狀公園剛落成時光禿禿的小樹苗,不知何時長成了清涼的小森林。這一想,又岔開思路,想起蔡明亮1994年的電影「愛情萬歲」裡的大安森林公園,那時剛剛開園,樹苗栽下不久,路面泥濘坑洞,女主角楊貴媚行走在這片荒涼的「森林」之中,失聲痛哭,堪稱是經典場景。


幼樹總有一天會長成森林,公園如今成了都市之肺。當時人們對它的嘲諷,還有同一片地上更早之前的拆遷爭議,如今那些激情和喧囂,全成了過眼雲煙,只有老電影紀錄了它們被遺忘的過去。但見獵心喜的短視批判,在人人爭相發聲的網路時代,只會有增無減。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看向黑鏡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但科技真能為人們帶來幸福嗎?

最近迷上Netflix的英國影集「黑鏡」(Black Mirror),讓人腦洞大開,每一集就是個短小精悍的「科技V.S.人性」的故事。人們生活中充滿無所不能的科技玩意,看似方便,能為人解決諸多難題,卻也帶來更多疑問:

l  有人綁架了公主,並且在Youtube讓人質唸出聲明,要求英國首相在期限之前,用現場網路直播的公開方式,和一頭母豬性交,否則公主性命不保。唐寧街的菁英們,該如何面對這個善用科技的智慧罪犯?

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罹患精神疾病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前天熬夜一口氣看完大衛柯能堡導演的「危險療程」,不光是因為佛洛伊德和榮格的學說曾經令我著迷,我還在片中的第三位女心理醫師莎賓娜史畢蘭身上看到自己淡淡的影子。綺拉奈特莉不計形象的瘋狂演出,雖然用力過度,卻勾起我遺忘已久的心情。

年輕時,我常自問人生究竟有什麼意義,世人的生活方式迂腐無趣,難道我只配擁有同樣的未來嗎?除了文學,我還囫圇吞了許多哲學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卻怎麼也找不到滿意的答案。

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美麗的面紗

身為資深毛姆迷,卻只能讀到他巨量著作中少少幾部繁體中譯本,多年來始終讓我抱憾不已。在台灣,他的英文書不容易找齊,書價昂貴不說,讀英文小說要花更多時間。幸好有了電子書,我的困擾一次解決了。書的部份我擇日再談,今天要推薦的是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電影「面紗」。

電影是2006年出品,原著我是幾個月前才剛看完的。老實說,這部電影非常的「不忠於原著」,原本不抱期望,看完卻令我驚艷,餘韻難忘。電影不依附小說,卻自成一部藝術品,這是少見的成功改編。


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書中尋寶

Kindle讀書,特別是從線上買來的書,有讀紙本書所沒有的奇妙經驗:你不再是寂寞的讀者。讀到一段特別有感的句子,正要劃線標注時,可能已經有成千上陌生人也和你有同感。

這種筆記功能,初看時有點干擾,不過對讀者行為感興趣的人如我,就頗有參考價值。仔細看最多人標注的地方,往往不是寫得最美的句子,而是類似格言或警句的部份。王小波隨筆「沈默的大多數」這種感慨時代的作品,經常出現幾千人的標注,自然不意外。毛姆、孟若或雷蒙卡佛的散文和小說,標注的地方不多,但偶然出現的,都是諸如這樣的警句或具體譬喻:

「對我們所有人來說,失敗和希望幻滅都司空見慣。我們多數人或早或 力都會懷疑自己哪兒做得不好,我們的生活並沒有按照我們的計劃進行。」(雷蒙卡佛,「火」)

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追求不朽?

為不喜歡的電影寫影評?浪費時間。不過看電影時生出的感想,還是非寫不可。

先前看了太多影評,又懷抱著對導演先前作品「進擊的鼓手」的好感(請看這篇鞭子下的完美),人人誇讚的「樂來越愛你」想必也很棒。不料我只看了一半就覺得乏味,為了寫這篇感想,我還是硬撐著把後半部看完。

對爵士樂和懷舊歌舞片的致敬,立意不錯,也很投合電影人的胃口。不過這種類型片,通常是歌舞為主,劇情次要。這部電影既要懷舊,又要別出新裁,卻很難兩面俱全。一旦被歌舞片形式給限制住,就只能用擁抱接吻和跳舞這些公式來表現愛情的開始。
男女主角吵架和分手理由輕輕帶過,更顯得愛情薄如紙,這時歌舞完全無用武之地,只能靠台詞撐場。片尾強調兩人相愛的彩蛋更顯多餘,遠不如健達出奇蛋的出奇。拿掉歌舞場面,只能用一句台語歌來概括主題:「我一定要成功」。只要堅持到底,才華終會被眾人認可,名利雙收,主角面露勝利的微笑,然後呢?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看不見的客人

讀者回饋之二。

我的中醫是個親切熱情的阿姨,讀過我的小說「惡女流域」後,每回去看診時,都會叮嚀我別用腦過度。不過這回她盛情推薦我看這部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說這片子太厲害,我一定得去看看。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答「惡女流域」的讀者

這兩天接連有熟人和我聊「惡女流域」的讀後感,這是寫小說最好的報酬,不只有讚美,也提出他們對書中情節或人物的想法,還給了我更多的啟發。特別是非專業讀者,能吸引他們讀完,還會兩眼發亮的和我談書,真的很有成就感,寫作中熬過的孤獨和辛苦都值得了。

讀者一號是多年不見的小表妹。如今是成功的律師和兩位嬰幼兒的母親,百忙之中抽空讀我的小說,還能一口氣讀完,就很讓我感動了,在電話中也分享了很多對這本書的想法。不到二十分鐘的談話,慧黠的表妹提出一些觀點,在我心中持續發酵,來不及詳細回答的,我就補充在這裡吧。

2017年4月17日 星期一

口白人生

上個月寫完今年的小說初稿,休息一個月,再動手修改去年完成、但還不滿意的小說。用蝸牛爬的速度,陷入和書中人物與文字的角力,這過程比當初完成它時還艱辛。要不要更動這個句子或標點符號,這邊寫得過頭了,那裡又搔不到癢處…太多的選項等待我決定,甚至催我去找出更好的另一條路。修改彷彿沒有盡頭,最完美的作品永遠不在眼前。

這是小說作者的日常。倘若它是另一個人的真實生活,而不僅僅是虛構的呢?我的每一筆,該為這角色平凡的幸福而寫,或是追求文學的完美,不惜犧牲他人?

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

想像老年

昨天幫另一半慶祝50歲生日,提醒我也快走到這關了,驚訝時間過得飛快之餘,也滿懷期待。

從前我喜歡想像自己老去的容顏,看來很快就能在鏡中見到。年輕過,美麗過,玩過也享受過了,對於青春的逝去,我並不覺得可惜,只有點遺憾當時沒有更努力工作,更大膽的去挑戰自己。孩子還沒長大,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小說還沒完成,人生過了一大半,眼前的路還很長。

十幾歲時的彷徨,20幾歲的茫然和虛無,30幾歲的與世浮沈,真慶幸那些日子都過去了,40歲以後,我才掌握到自己的人生。但對老年的想像,還是很貧乏。

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戰爭,為了誰?

早上在銀行漫長的等待中,順便看一下新聞。川普在中國和習近平見面的同時,以敘利亞有化學武器為名,發射了59枚導彈,導致當地80多名平民死亡,喪生的還有多位兒童。

讓我感到可悲的,不光是這場師出無名的轟炸,還有各大媒體的輕描淡寫。台灣媒體關注的是美元和債市發展,不會有人在臉書頭像換上紅藍白三色旗,也不會有人點起燭光為這些無名的外國死者致哀,因為,他們不幸生在與我們隔閡的第三世界,註定只是個數字。

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蜘蛛絲的救贖

在牙科的診療椅上,牙醫和護士的閒聊充滿了英文單字組合的行話,我完全聽不懂,卻不妨礙我的蛀牙被拔。

在各種專業領域裡,只有圈內人能恰當使用術語,前提是他們能理解這術語的含義和使用時機。文學不如科學嚴謹,但為了表明研究者也有領補助經費的資格,模稜兩可的術語也是必要的。

即使寫完論文拿到學位,有個文學術語還是哽在我喉頭:到底什麼是「救贖」?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藏書的負擔

曾經很羨慕某些學者和作家,受訪時坐在家中幾面書牆之前,精神和物質上都挺氣派。買書要有錢,看書要有閒,有一個書房裝得下那麼多書,更不是小資家庭都能負擔的。愛書人還會說,他們珍愛這屋裡所有的書,每一本藏書都有故事有靈魂,決不會輕易出讓或淘汰。

人和藏書會生出感情,這點我從不懷疑。我家裡空著的牆都釘了書架,每個書架都塞滿了書,家裡空間不大,書架上又堆滿雜物。不看的舊書捨不得出清,買新書的空間和金錢又很有限,最後只能忍耐買書的衝動,仰賴圖書館。

我不由得想:究竟我從書本得到的滿足,是來自擁有實體書本這件事,或者是能彌補腦中飢渴的內容?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小說來自欠缺

夢是願望的達成,小說則是源於作者的匱乏。

重看老電影,阿莫多瓦的「窗邊上的玫瑰」(1996)和伍迪艾倫的「名人百態」(1998),主角不約而同的都是寫小說的,大概是因為這兩位導演都經常身兼編劇,很熟悉小說家的孤獨和焦慮感吧。

阿莫多瓦的女主角莉歐用筆名寫了20幾年的暢銷言情小說,卻感到經常派駐在外的軍人丈夫離她愈來愈遠,愈是得不到他的愛,她愈要緊緊抓住。當她不再寫玫瑰色的言情小說,寫了一本悲慘的現實小說,卻被出版社拒絕,因為「我們的讀者只想逃避現實,在小說裡喘一口氣」。於是她用另一個化名,為報社寫批判自己作品的文章,得到總編輯的賞識。編輯對她與日俱增的愛慕,卻無法彌補丈夫離去,與好友背叛的空虛。

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從不過時的世說新語

吃水煮蛋時,總會想到1500多年前的王藍田。

這個大處沈穩,小事急躁的古人做了什麼大事,後世很少人記得,但是他和滑溜溜的熟雞蛋生氣,用筷子戳不到,木屐踩不到,最後憤憤的撿起蛋咬碎再吐掉的滑稽畫面,卻讓人印象深刻。


2017年2月19日 星期日

巴黎走音天后

同樣的故事,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詮釋方式。雖然美國版的「走音天后」有梅姨和休葛蘭的加持,更受歡迎,不過較早拍成的法國版走音天后「Magritte」,卻拍出另一番韻味,故事主軸還在,卻讓我們看見另一面的悲哀。

同樣自我感覺良好的鴨嗓貴婦,放在1920年一戰過後的巴黎舞台上,就有了不同的景深。貴婦的丈夫是個窮貴族,為了她的財產而跟她結婚,卻另有情婦。和休葛蘭不同,這位丈夫覺得愛唱歌的妻子讓他羞愧,但又不敢直說,只好想盡辦法她演唱的時候缺席。


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孤獨的清醒者--讀東野圭吾「天空之蜂」

20幾年前我在報社當實習記者時,聽說核廢料很可怕,上面又派我去採訪原能會,我被自己對輻射的邪惡想像嚇到落跑,從此堅決反核。幾年前當反核成為主流,我才發現自己對核電一無所知,反對得可笑而毫無意義,於是努力在網路上吸收基本核電知識,不再讓感性凌駕理性。這兩天同時看這本1995年的小說和2015年拍的電影,再看看網路上別人寫的書評影評,只把「天空之蜂」當成反核作品,實在太小看作者東野圭吾的企圖。

在娛樂之外,還能讓讀者去思索日常社會現象背後的問題,這是東野圭吾不同於一般推理小說作家的創作野心。雖然出身工程師,對「天空之蜂」裡提到的核電廠和軍用直昇機技術,他還是個門外漢,花了三年的時間去學習這些專業知識,這本充滿一堆科技術語、長達21萬字的小說格外的硬,當年書賣不好可以想見。直到311福島事件之後,人們才又回頭去注意到這本小說,讚他是先知,電影公司不惜耗資打造巨無霸直昇機,請來熟男偶像江口洋介和本木雅弘主演。

2017年1月29日 星期日

錢是人生的一切嗎? --讀約翰葛里遜「瘋人遺囑」

半夜醒來心裏想,不論小說出版或不出版,書賣不賣,文章有没有人讀,我還是要寫的,至少它對我有意義。

這幾天沈浸在約翰葛里遜的小說「瘋人遺囑」,紙本書據說厚達600頁。這個故事非常不典型,不如他其它作品如「黑色豪門企業」、「失控的陪審團」那麼好萊塢,没有美女主角、瘋狂追車、一連串的陰謀和暗殺。只有一群覬覦龐大遺產的魯蛇子女和他們充滿野心的律師,狂人企業家的遺囑執行者委託人生直墜谷底的中年律師深入巴西沼澤地,尋找企業家指定的唯一繼承人,也就是他在印第安人原始部落傳教的私生女。

2017年1月22日 星期日

從童話走進現實--「怪物來敲門」

寒假的第一天,帶小孩到二輪電影院躲避寒流。

「鋼鐵麥斯」和「怪物來敲門」,不約而同的都是以少年為主角。麥斯16歲,正要進入成人世界,發現自己的超能量來自早逝的科學家父親,於是他透過機器獸「鐵仔」的幫助,一面找回父親發生意外的真相,一面對抗邪惡的壞蛋。意料中的劇情和科技動作讓男孩們看的很開心。

2017年1月18日 星期三

養小孩,你需要的不是錢

育兒的那幾年,很多人說我們家「很另類」,帶小孩的方式也蠻特別的,建議我寫些親子教養的文章,我都當笑話聽聽就算了。我心目中的親子教養作家,就像我在小說「惡女流域」裡寫的貴婦黃愷雲一樣,家裡永遠窗明几淨,對食材和生活都有細緻高明的品味,兒女乖巧懂事,夫妻琴瑟和鳴。像我這種貧民主婦,窗不明几不淨,牆上和鞋櫃上有小孩的塗鴉牆,家裡亂得像工地,以「環保、不花錢、動腦動手」為生活原則,家庭成員過得開心就好,應該不會有人想拿來參考。

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月光下的天才

一股作氣寫完小說,有時間彈琴了,就來練練德布西的「月光」。寫小說時要把意識用文字釋放出去,看譜彈琴卻是要把作曲家寫的符號放進自己腦子裡。於是心裡隨時哼唱著旋律,在腦中思索指法,默記樂譜,有些樂句還得反覆聆聽上各種版本的詮釋,雖然我還在製造噪音的階段,離純熟還差得遠,暫且把它當作眼前努力的目標吧!

我也愛貝多芬沈鬱的月光,但是德布西更有挑戰性,也更浪漫有畫面,經常被電影拿來當主題曲。

印象最深刻的,是艾爾帕西諾和蜜雪兒菲佛1991年主演的「Frankie & Johnny(中文譯名很白爛,叫「性,愛情,漢堡飽」@@)。兩大戲精演繹剛出獄的廚師和餐館女侍的一段愛情,困在油煙和平凡現實間的男女,沒有精緻的情話或試探,青春不再,物質生活匱乏,卻被電台播出的德布西月光,軟化了原本害怕受傷而築起的心牆。

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

內在的潛水

我的新小說快寫完了。對自己這麼說了快一個月,到現在還沒結束。希望明天會寫完,也許下星期就會完成。

看似很不專業,但這正是寫作最迷人的地方,就像潛水一樣,你在水面上預定下潛的深度,拍到你嚮往的珊瑚礁,在還有足夠的氧氣量之前就該浮出水面。結果海底遼闊繽紛的美,遠超過你的想像,不知不覺的逗留比計畫還長的時間,卻捨不得離開。

雖然我正在寫的只是初稿,但是每天下潛到那片深水域摸索三小時,我漸漸看清了自己在尋找什麼。有點進度,堅持寫到後半,確定它不是狗屎之後,就不自覺想和自己筆下的人物多待一會兒。學校就快放寒假,我得趁著自由的氧氣還夠的時候,好好結束這場寫作的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