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天才與魔鬼之間

幾個月前我推薦過國家地理頻道製作、講述愛因斯坦故事的戲劇影集「世紀天才」(Genius),當時只看了兩集。昨天有機會接下去看,看到另一個天才,愛因斯坦的朋友弗里茨哈伯,19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大受震動。哈伯戲劇性的一生,絲毫不遜於愛因斯坦。要說他是天才或魔鬼,至今沒人能為他下結論。

20世紀初的科學家,盡管狂熱專注而傑出,卻很少能置身於戰爭事外,他們的研究成果,也幾乎無一例外的被用來製造武器。就連愛因斯坦這麼清醒,堅持反戰的科學家,到晚年仍不免懊惱他畢生的心血被拿去製造原子彈。



哈伯也是那個年代的傑出科學家之一。因為預見到飢荒的可怕,他發明了從空氣中捕捉出氮分子並製造肥料的方法,使得作物能夠生長供應食物,避免了幾十億人口餓死的悲劇,這項天才發明使他獲得諾貝爾獎。但在德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時,他和當時多數人一樣滿懷愛國心,深信「和平的時候,科學家屬於全世界。但戰爭的時候,科學家為祖國服務。」因此他將氮分子分離的發明反向操作,將之聚合成殺傷力極強的炸彈。

但第一次世界大戰拖了三年還未解決,為了用武力止戰,他更進一步的把氨水加上氯,成為致命的毒氣,並且親自到戰場上放送給德國的敵人英法聯軍。1915422日,他下令施放的毒氣殲滅了6000多人,荒涼的壕溝平野上,到處是痛苦掙扎而死去的屍體。儘管他得到同胞的讚美和國王頒發的榮耀,同樣是傑出化學家的妻子克拉拉是個和平主義者,卻為丈夫變成劊子手深感痛苦,在自家舉行慶功宴的當晚,便舉槍自盡了。

哈伯雖然痛惜妻子的死,卻不認為自己一片愛國赤忱是錯的。到一次世界大結束時,有上百萬人死於他發明的毒氣之手。也正是終戰的這一年,他得到了諾貝爾化學獎,引來不少異議,愛因斯坦更是早在知道他發明毒氣初期,便與之絕裂。

身為德國猶太人,哈伯完全無法預料到,他的這項偉大發明,不但在他死後三年爆發的二次世界大戰又派上用場,還被納粹「改良」成讓人毫無警覺的齊克隆B,效率極高的「清洗」了一批又一批的猶太同胞,包括他的姪孫外甥女,以及許多舊日的朋友。

哈伯救了許多生命,因他而死的人,卻平衡了他挽救的生命數字。「天才」彷彿旦個動人的讚譽,但和愛因斯坦一樣,妻子們為了丈夫的天才,過早折損了自己的科學前途。為了自己破天荒的發現,他們的家人總是遠遠被拋在腦後,最後得到世人肯定的榮耀時,早已妻離子散。

「善與惡並不是截然對立的兩面,而是互相襯托、共生依存的事物,就如同有光的地方就會有影子,海浪有漲潮也有退潮。生存在一個只有善而無惡的世界裡,就像只要陽光不要雨水,只會使我們的世界枯萎。」


上面是我在小說「橡皮靈魂」裡寫過的一段話。人間的善惡本就不是截然分明的,特別是科學,能造福也能作惡,就像工業革命帶來的文明與進步,卻也大大破壞了地球生態,威脅其他物種。最可怕的,始終是假借愛國正義復仇之類冠冕堂皇的口號,迷惑人心、分別敵友同時製造戰爭的那隻黑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