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蜘蛛絲的救贖

在牙科的診療椅上,牙醫和護士的閒聊充滿了英文單字組合的行話,我完全聽不懂,卻不妨礙我的蛀牙被拔。

在各種專業領域裡,只有圈內人能恰當使用術語,前提是他們能理解這術語的含義和使用時機。文學不如科學嚴謹,但為了表明研究者也有領補助經費的資格,模稜兩可的術語也是必要的。

即使寫完論文拿到學位,有個文學術語還是哽在我喉頭:到底什麼是「救贖」?


彼時許多術語都是借用自外國文學研究體系,後現代、結構主義、解構、陌生化這些洋名詞,去看看語源和幾本書,大約能夠理解。唯獨老師和評論家們最愛說的「文學的救贖」,我一直找不到明確的定義。但大家討論時都用這個時髦字眼當句點,不拿香跟著拜好像很遜,於是這曖昧又偉大的字眼在我心中,就成了不知所云的代名詞。

一篇小說或小說中的某個關鍵情節,就能把人的罪惡淨化,或消除遺恨,也未免太抬舉文學的作用。小說頂多只有GPS的定位功能,作者為某些模糊的感覺和疑惑找到定點和方向,讀者恍然大悅:「就是這樣!這就是我想說的!」斷不可能只看了某一篇作品,就從此頓悟重生。

說小說有救贖的意義,就等於把它和聖經佛經可蘭經相提並論,讀小說的行為和上教堂一樣,未免太無趣。

芥川龍之介有篇很短的小說「蜘蛛之絲」,佛世尊看到地獄血海中載浮載沈的人,有個大盜犍陀多,他生前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卻曾經在密林中生出一絲慈悲,沒有踩死一隻弱小的蜘蛛。世尊便取來一條蜘蛛絲,讓犍陀多攀爬,脫離苦海。

這大概就是所謂救贖吧?我只能這麼對自己解釋。小說結尾若是「從此他們過著幸福美滿的一生」,那多無聊,只能算是童話了。

所以犍陀多大腳一踢,免得想跟他爬上天堂的人拖累自己:「下去!這條蜘蛛絲是我的!」結果世尊一鬆手,讓他和其他罪人一起跌回血海地獄。


小說真有救贖作用嗎?我很懷疑,它經常讓我們看見一個真理:積習難改,以及它帶來的一連串悲劇,就像人們親手織的蜘蛛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