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9日 星期日

巴黎走音天后

同樣的故事,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詮釋方式。雖然美國版的「走音天后」有梅姨和休葛蘭的加持,更受歡迎,不過較早拍成的法國版走音天后「Magritte」,卻拍出另一番韻味,故事主軸還在,卻讓我們看見另一面的悲哀。

同樣自我感覺良好的鴨嗓貴婦,放在1920年一戰過後的巴黎舞台上,就有了不同的景深。貴婦的丈夫是個窮貴族,為了她的財產而跟她結婚,卻另有情婦。和休葛蘭不同,這位丈夫覺得愛唱歌的妻子讓他羞愧,但又不敢直說,只好想盡辦法她演唱的時候缺席。



女主角瑪格麗特風韻猶存,還有小女孩的甜美純真氣息,熱愛音樂,也慷慨的贊助藝術家。登台唱歌是她的夢想,更希望能得到丈夫的注意。起初她只在自己大力資助的音樂俱樂部獻唱點綴,看在錢的份上,沒人想戳破她的歌聲有多恐怖。偏偏就有熱衷前衛藝術的年輕記者為了惡搞,設計了小手段邀請她到酒吧去唱法國國歌,搭配瘋狂的即興小劇場,惹惱了保守的音樂俱樂部成員們。過去捧著她的愛樂人士們質問她,為什麼跟著一群無政府主義者羞辱馬賽曲,國歌在她心中到底代表什麼?她的回答很妙也饒富哲理:

「馬賽曲?不就是在講自由嗎?」

20年代的前衛藝術試圖掙脫既有的集體美學標準,強調個人的自由與創意,為什麼瑪格麗特非得唱得完美不可?她被逐出了俱樂部,卻仍不放棄夢想。年輕記者同情這位貴婦內心的寂寞,也欣賞她的純真,決心幫她實現夢想,並且替她找來一位過氣缺錢的男高音來指導她。瑪格麗特身邊有位忠心耿耿的黑人管家,始終堅定支持她,替她拍下許多精美的劇照。

瑪格麗特生活在謊言之中,歌者聽不見自己真正的歌聲,但音樂卻是她的生命。周圍的人有的是為了錢,有的是為了不想傷害她的感情,都不敢揭穿真相,而她也因為人們的阿諛或模棱兩可的評語,更加投入而自信的準備獨唱會。但拼命練唱的結果,卻傷了聲帶。她的丈夫滿懷希望的問她是否要取消音樂會,她相信丈夫是愛她的:
「如果你不想要我唱,我就不唱。」

眼見她所下的工夫,他又不忍心結束她的夢。演唱會還是繼續進行,直到她發現丈夫的外遇,她在舞台上咯血倒下,夢戛然而止。在她住院期間,做為心理治療,醫生用最新的錄音設備,替她錄下她幻想自己是巡迴演唱的女伶訪談和演唱的片段,丈夫和朋友們卻希望讓她聽見自己錄下的歌聲,重回現實。在最後一刻,丈夫又心軟了,想讓她繼續做夢,卻晚了一步。聽見錄音的瑪格麗特,不敢相信那是她自己的聲音,她的人生也就此崩潰。

雖然法國版沒有美國版的忠於真人真事,但導演的新詮釋卻讓人耳目一新,片中的幾個角色也很立體:神秘難測的黑人管家、軟弱的丈夫、還有不再風光的男高音教師。

電影中一些沒有台詞的橋段,頗有文學隱喻的味道。例如令我印象深刻的這一幕:欣賞完令她感動的男高音演唱,她婉拒了年輕朋友的陪伴,獨自走出劇院,脫下高跟鞋,赤足走在夜晚的人行道上。她望著燈火通明的劇院,憧憬著自己有天也能登台,不覺行了優雅的謝幕禮,劇院的燈光卻啪的熄滅,陷入黑暗,彷彿狠狠甩在她臉上的一巴掌。

Catherine Frot精采而有層次的演出,不只有梅姨傻大姐似的天真,卻有為了令丈夫刮目相看、為了自我實現而執著的痴心與可愛。她是否完全沒有自覺呢?或許未必,只是寧可忽略那些令人不快的真相,續活在封閉自足的小世界裡。她有極好的音樂品味,也很願意下工夫努力,更有雄厚的財來實現她的夢。人生有兩種,一是做夢,二是努力實現夢想,她勇敢選擇了後者,這也是我們常讚許的人生態度。但努力就能彌補天賦的不足嗎?像La la Land那樣的快樂結局,反而更像是夢吧!

不走美國式的輕鬆溫馨喜劇路線,這部「巴黎走音天后」讓人發笑之餘,更有一股淡淡的哀傷。想要得到他人的掌聲,想要得到愛人的關懷,追求夢想,相信自己努力就能成功,無法面對現實人生的殘酷…瑪格麗特有點好笑,但她是你也是我,我們或多或少都是那個依賴自我感覺良好、才能快樂面對生活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