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60日,指定倖存者」的啟示

故事中出人意外又合理的情節轉折,有如飛車奔馳在髮夾彎不斷的山路上,需要穩定的操控技術,很燒腦的設計和充份的背景資訊,更需要跳出舒適圈和既有的思維慣性,才能寫得好看。


要打破慣性,挑戰自己的寫作極限,最近我的參考點是2019年的韓劇「60日,指定倖存者」。


這部改編自美劇「指定倖存者」,卻更勝原版,別出新裁的韓劇,先前已經有相當多人寫過精采劇評,就不再贅述。熱血追劇之餘,不免站在普通觀眾的角度納悶:這十年來,日本和韓國影劇的此消彼長,究竟是為什麼?


最初韓劇剛開始在台灣流行,如「大長今」、「冬季戀歌」,或近來的「愛的迫降」,太強調浪漫愛情的戲,對不再青春的我都沒什麼吸引力,但是這兩年令我驚艷的韓劇和電影卻愈來愈多。




細數過去幾年讓我讚歎不已的韓劇,例如「未生」、「我的大叔」、「信號」,題材從職場到穿越推理,乃至「60日」的政治懸疑。令我難忘且必看的電影導演如奉俊昊(「寄生上流」)、朴贊郁(「下女的誘惑」),兩人合作且被翻拍成美劇的「末日列車」(還是原版電影精采 ),還有最具獨立實驗精神、個人色彩濃烈的金基德和洪常秀,不知何時都成為我熟悉的名字。除了題材寬廣,導演各具特色,最吸引人的,還是高明的劇本精煉的對白、平實卻深刻的人物心理,絕地逢生的情節安排,節奏的明快和演員的表現,都已遠超乎文化國族語言,能吸引外國觀眾如我的上乘作品。


人們總說韓國政府砸下重資,扶植韓國的影視產業,才能有這番盛況,只能說是一小部份原因。花錢補助固然能刺激許多有企圖心的導演編劇相互競爭,但是如果他們本身缺少才華,又或是政府對題材和意識形態設限過多,限制作者們的自由創作,這些關於金錢、愛情、校園純情、黑道暴力、奇幻穿越、慰安婦甚至是尖銳呈現當代政治事件的故事,如何能百花齊放?


相較之下,日本的影視作品我近來少看了。不知是商業考量居多,或者導演編劇的小確幸格局,題材多半還停留在生活化的愛情、美食、婚姻和家庭打轉。熱鬧些的,就以職場喜劇或誇張漫畫風格取勝,例如堺雅人的戲劇演出,或是山田洋次的「家族真命苦」系列,喜劇大師三谷幸喜的每年一作,耶穌和佛陀在東京共居的「聖哥傳」,或是無厘頭的低成本電影「一屍到底」,都很好笑,處處充滿了令人驚喜的創意,但就像看完煙火一樣,完了就完了,沒太多餘韻或震撼。或許是民族性和文化的差異使然,但是早期黑澤明或大島渚那樣用影像懾人,現在的日本幾乎是看不到了。


政治不等於藝術。但政治絕對可以是好的藝術素材。


回頭再說「60日」這部劇,雖然由美劇原架構發想,卻不拘泥於原作,大刀斧的更動,成為更合乎亞洲情境、更觸動人心的作品。以現實為基礎的政治架空劇,掌握了權力遊戲中爾虞我詐、人心難測的共相,也不避諱提及兩韓對峙、美國強勢操弄南韓、脫北者在南韓受歧視的現實,也傳達出劇作的主軸:「希望和平,更想見到好人得勝的世界」。


這條主軸近乎理想化的天真,但也因為它是虛構劇,更能讓人們放肆的作夢:沒有政治野心的素人環保部長,被推上青瓦台當代理總統,面對未知的恐攻主謀、美國的壓力,和國內政敵環伺及媒體強勢監督,有如誤闖叢林的小白兔。但因為他堅持誠實和科學,不忘自己身為家長的責任,儘管一次次身陷險境,卻也贏得下屬公務員的忠心支持,甚至得到在野黨政敵的敬佩與合作。也許這情境過於美好,沒良心愛爆粗口的首爾市長才是多數政客的寫照。不過站在編劇角度來想,有青瓦台及國情院涉入恐攻的這條重大主線,若再把政治黑暗面也如實呈現出來,這部劇中的韓國,恐怕會變成沒人想住的地獄吧?


相較之下,粗糙的扭曲史實來批判舊日威權的戲劇,一面強調當時確有其事,又說戲劇本來就是虛構,不必認真看待。缺少誠意又前後不一的詭辯,或許是護航者詞窮,但導演背後的創作初心,究竟是想追求和解,或是再次挑起仇恨?明眼的觀眾自有公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