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7日 星期日

覺醒年代

 正在YT追陸劇「覺醒年代」。

隨著「新青年」雜誌創辦人陳獨秀從日本回到中國,進入北京大學擔任文科學長,這部戲才真正抓住我的心。

跟著陳獨秀和李大釗,看見民國初年那些赫赫有名的菁英:北大校長蔡元培、歸國才子胡適、教英國文學的前清遺老辜鴻銘、古文派翻譯家林紓、後來的台大校長傅斯年、還有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世界名人毛澤東…劇情精采得讓我停不下來。連十幾歲的兒子們有時也會駐足看上一段,這些名人和詩文作品,他們都在國文和歷史課本上讀過,看到真人演出,倍感親切。

那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中國幾千年的帝制終於被推翻,但是外國列強仍如虎視眈眈的禿鷹,在新中國的上空盤旋。而中國內部,依然有弱肉強食的階級,爭奪權勢與利益,百姓的舊思維舊生活,依然封閉落後。

北大彙聚全國最頂尖的知識份子,革命剛完成,清朝已成歷史,中華民國才剛誕生,面對混亂的國家與不公平的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張。文化上的新舊之爭,尋求理想的政治體制,要讓自己的理念得以彰顯,更希望能喚醒麻木的中國人,共同打造二十世紀平等進步的現代社會,擺脫貧窮,建立文化與民族自尊,不再受外國人的歧視欺壓。




於是在北大,辦雜誌、搞社團、上街頭演講或演戲,成了當時最佳的傳播工具。百家爭鳴的時代,當然也少不了抺黑、散播流言和製造衝突這些今日常見的網軍手段。但是復古派的未必都是保皇黨,也有人不同意用卑劣手段拉臭對手。新文化這邊有人主張激進的公有制和無政府主義,也有人不想談政治,堅持自由主義,德先生和賽先生即將走入中國。慶幸的是,沒人擁有絕對的強勢,能完全扼殺對手的聲音,那絕不是和諧的一言堂,卻也激盪出許多言之有物的爭論,和思想的不斷修正。

這些從前只在書中見過的名人,脫去書中道貌岸然的印象,活生生的展現出各自可愛的真性情。寬大有智慧的蔡元培在家泡腳哼戲文、胡適是被女粉絲追逐的文化偶像明星、自命西洋通的辮子遺老辜鴻銘,也有不向洋人低頭的骨氣,胖胖的學生會長傅斯年像個丑角,大砲性格卻已初露端倪,對圖書館員毛澤東的失職不假辭色。在最黑暗的年代,這些知識份子即使窮困受挫,爭吵不休,依然胸懷大志想改造社會的熱血,在如今因疫情而頹唐的我眼中,顯得特別光明積極而正向。

最讓我激動的,當屬魯迅的出場,特別是他寫出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的那一幕。他在眾人之間話不多,也很少有笑容,落落寡合的吃著瓜子花生,和外放熱情、慷慨演說的陳獨秀成了鮮明的對比,卻很有「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味道。儘管對岸的狂粉們引用他的著作和友人的記錄,大肆批評這個角色如何的不像本人,但是這部戲畢竟不是以魯迅為主角,在那個菁英雲集的時刻,能讓一般觀眾記得魯迅桀驁冷肅的身影,對我這個粉絲來說,於願足矣。

從前我唸這一段歷史,雜音特別多、政體特別混亂、內憂外患沒完沒了,一直搞不清這些新文化旗手的彼此關係,現在總算看明白了。這部大戲為了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年而拍,呈現共產黨在中國誕生的遠因近果。當時的新文化同志們,如何因為理念而分裂,走上不同的道路,導致兩岸分治與文化經濟的不同發展,這部劇對今天還擁有中華民國身份證的台灣人而言,不只切身相關,也特別有啟發性。 

那是最黑暗的年代,也是最光明的年代。

我沒有魯迅寫小說的使命感,但我忘不了20歲初讀他的文字時,心中那股強大的震撼力,和後來蒐集他所有作品反覆細讀的狂熱。回頭看去,那就是我的「覺醒年代」吧?

#於無聲處聽驚雷

#寫作雜感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