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6日 星期四

愛書人的電影

「愛書人」這個詞,在每個人的定義不盡相同。以往多半指為了買書藏書,特別打造私人書庫的風雅人士,成天泡在書店和圖書館,手不釋卷的四眼田雞,或是窮到三餐無著落也要買書的書痴。


當實體書已不再是唯一載體的今天,愛書人的定義更加多變。但對我來說,書本的形式不是重點,內容才是,不論是牛骨、羊皮紙、竹簡、紙張或數位化,都是書,沒有值得流傳的知識和內容,載體再精美昂貴也沒有意義。換個角度來說,如果知識本身經得起時空考驗,能引發不同時地的人心共鳴,即便只能以口述方式流傳,依然能滿足愛書人的渴求。


前幾天看的兩部電影,恰好都和書有關。



一部是「公共圖書館員」。在極度寒冷的冬季,辛辛那提市的公共圖書館成了街友們取暖休息的最佳去處。圖書館雖然對所有人平等開放,但街友們的脫序舉止和氣味,也常引發其他使用者的不滿,內向愛書的圖書館員古德森既同情這些街友,又要處理其他讀者的投訴,被準備參選的檢察官以歧視的理由提告。


就在古德森被館長通知被開除的這天,超級寒流讓市內所有收容所大爆滿,無處可去的七十多位街友只求一晚的溫暖,賴在圖書館不走,豁出去的古德森和他們選擇站在一起,引發一場與警方和媒體對峙的公民不服從運動。


圖書館作為電影主場景,不是為文青戀愛加溫(岩井俊二的最愛),就是充滿謎題和殺意的犯罪現場(如「玫瑰的名字」)。但「公共圖書館員」這部片,觸發觀眾去思考:這個場域真能不分貴賤,提供所有人他們想要的答案嗎?


想參選市長的檢察官,替被因異味被趕出圖書館的街友打官司,意圖搏取爭取平權的美名,卻在街友霸占圖書館時,故意把實情扭曲為一場恐怖份子的人質綁架事件,要求動用公權力強行驅離。記者為了提高收視率,刻意無視自己收到的一手影片,加油添醋誇大事件的危險,連線採訪「事件主謀」館員古德森時,早有預設立場的記者竟聽不懂他引述的「憤怒的葡萄」原文。號稱為人民謀福利的政客,自許追求真相的媒體,全被打了一個大大的耳光。


圖書館傳遞知識的力量,但「公共」的真諦,有多少入能百分百理解並認同?資本主義帶來的,往往是人與人之間更大的異化,而非我們掛在嘴上的平等自由。


昨晚看的電影「密室譯戰」,資本主義和書本的關係更有趣了。它的靈感來源是暢銷作者丹布朗的新書「地獄」,出版社準備讓它的全球譯本同一天問世,所以把十一位翻譯者關在義大利某個所在,在工作完成前,不准他們對外通訊和使用網路,以免小說內容提前外洩,讓出版社蒙受重大損失。


電影中這部全球矚目的小說翻譯工作才進行幾天,出版社老闆接到勒索訊息,要求他在24小時內付出高額贖金,否則全本新作的內容,就會立刻在網路上流傳,免費供全球讀者瀏覽下載。老闆懷疑是九位譯者其中一人幹的好事,一場殘酷的折磨和譯者間的互相猜疑因此展開。影片進行到一半,勒索者的身份便已揭曉,後半段舖陳的,是這個勒索計畫的手法和動機。


這是部懸疑片,但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出版社和作者譯者之間的主從關係。表面上看來,作者寫書出書就是為了賺錢,和出版社是共生共利的關係,而譯者只是個工具,透過他的翻譯,能消泯異國文字帶來的障礙。事實上出版社總是在商言商,書本只是商品,愛書決不是經營出版社的唯一要件,盡可能獲取最大利益才是。作者和譯者若沒有愛書的熱情、對文字的夢想,只為了賺錢寫書譯書,微薄的報酬,只會讓他們早早因失望而退出這一行。


電影的結尾,神秘的原作者道出他寫小說的本意,以及閱讀帶給他的愉悅,雖然很理想化,卻深深打動了我。一本書的價值不在它有多賺錢,最珍貴的是它所要傳達的意念,以及在浩瀚時空之海,和未來某個讀者交會碰撞的美麗火花,能用什麼樣的形式,永遠的保存下來,並且把書中傳達的理念和智慧,實踐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對我來說,這才是愛書人的最佳定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