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6日 星期一

再會吧舞台劇

突然懷念起我曾經有過的戲劇夢。


小學時代,我會組織班上同學演戲,自己身兼編劇導演和演員服裝,
從媽媽的衣櫃翻出可用的配件,拿喜幛做古裝。
我們演過諜報劇、荊軻刺秦王,還有現代家庭劇。
我不會錯過任何可以上台的機會,不是為了掌聲,只是為了假扮他人的趣味。


猶記得十幾歲剛接觸當代台灣舞台劇時,「荷珠新配」、「暗戀桃花源」給我的舞台初震撼,
簡單的象徵場景,非線性的敘述,穿越時空兩相對照的時代愛情故事,
讓我瘋狂的大笑和深刻的感動,如今幾乎不可得了。
就連後來的「如夢之夢」,也超越不了它們。
究竟是因為看多了戲,可以輕易拆解它的魔力,所以不再輕易被觸動呢,
還是台灣的劇本演員不再有當年的功力?



大學頭兩年參加戲劇社,起初學長姐們還很重視肢體和聲音的訓練,
燈光和化妝音效佈景工作也都要參與。
大三那年,隨著解嚴和狂飆的學運風潮,小劇場興起,
許多同伴紛紛投身到那個自由許多的場域裡,演出一場場晦澀又激烈的戲,
後現代和解構主義盛行的年代,虛無是舞台上的共通語言。


大概從彼時起,一次次看戲的失望,舞台劇對我失去了魔力。
刻意忽視紮實的基本功,不論演技或編劇都一樣,
強調掙脫傳統束縛的實驗和個性,呈現的結果卻顯得很虛浮空洞。
如果一齣戲或文章說的是人盡皆知的現象和道理,沒有更獨特見解和巧思,
再多的討巧技法也只是徒然的包裝,
資深觀眾差不多只要看前15分鐘,就知道作者想說什麼,毫無驚喜。


記得十幾年前最後一次買票看的舞台劇,
是硬裡子演員李立群金士傑和陳湘琪主演的「露露聽我說」。
他們都是我非常欣賞的好演員,但那次我看到中場休息就走人了,
也是因為劇本太不行,演員紮實,更顯得用力過度。

那時我還在學校教現代戲劇,和學生網友們討論起這齣戲,
年輕的觀眾們都是用小粉絲的崇拜語氣讚歎seafood,
容不下一點對「金老師」「陳老師」的批評。
如果觀眾只有這種追捧偶像的水準,真的不必期待台灣的舞台劇有什麼未來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