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不工作最快樂?

機器人會改變未來嗎?

樂觀的想,機器人可以替我們做那些枯燥的勞務,讓人們有更多休閒娛樂的時間。但悲觀的人預言,人工智能不只能取代勞工,白領階級也要做好丟飯碗的準備。

長長的假期結束了,有人哀歎還沒玩夠,真不想回去上班。我的第一天開工,卻是動手大掃除,好好清理平日看不見的角落。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陳年灰塵也是。拿著抹布舊牙刷和吸塵器,仔細把床底下、冰箱縫浴室牆角從灰黑變潔白,一旦開始就停不下手,專注在清潔工作,心思便沈靜,被長假拋開的耐性與細心也慢慢回來了,儘管腰酸背痛,心中卻欣喜滿足。許多修行者第一門課就是打掃,不是沒有原因的。

只要玩樂,不必工作,特別是這種低階勞動,真會讓人置身天堂嗎?工作對人類有什麼意義?沒有流汗勞心的辛苦做對比,假期的無所是事還會令人渴望嗎?擦洗灰塵的同時,我不斷想著這些問題。

出賣時間來換取金錢的無聊工作,就和驢子為了胡蘿蔔推磨一樣令人厭煩。但工作的意義可以不必這麼狹隘,無償的志工、為了遠大目標而不斷練習的運動員和藝術工作者、為了解題而廢寢忘食的學術研究,為家人煮一碗暖心開胃的麵,或是做分類回收…只要認真看待,每種工作都有它誘人的動機。

如果所有的工作都由機器人代勞,人類只為了享樂而存在,聽起來很美妙,一旦成真,也許更接近地獄。

人們總愛問「你有沒有工作?」指的只是職業、頭銜和薪資,而不是你的興趣和理想。他們想知道的是,置身在龐大而有效率的生產-消費鏈上,這個人的位階高下,並且據此判斷要用什麼態度來對待這位初識者。

從公立大學講師「淪為」全職主婦,我特別能感受到人們眼神和口氣中的巨大落差。想想莊子、珍奧斯汀、普魯斯特、班雅明、梭羅、梵谷,還有更多更多至今仍為人記得的名字,他們在世時也被視為無業遊民和無用之人,這些青白眼就像隨風吹到臉上的落葉般,拂掉就好。

上次聽聞朋友唸高中的孩子這麼發牢騷:「為麼陶淵明不去工作?害我們今天還得背『歸去來辭』!」嗯,或許陶淵明當年好好去為五斗米折腰,我們被機器人取代的時程會再更快一點。

你在人間的價值,在於你是否看重自己的工作,無需靠別人按讚來肯定。

回顧這篇舊文「片面之名」,過了十年,很高興我仍然堅守自己喜歡的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