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鹽的代價

逛書店,一進門最顯眼的架上擺的都是翻譯國外的暢銷小說,書腰上的廣告很大聲:這本書在母國或網路狂賣幾百萬冊,並且已被買下電影版權,即將由哪些大明星主演上映。

好吧,有時我也是會被這類廣告催眠的讀者。不過看到「鹽的代價」改編電影即將在本週上映,由演技派的凱特布蘭琪和魯拉瑪妮主演,我不由得要讚歎自己的好眼光。



海史密斯是我欣賞的小說家之一,改編她作品的「火車怪客」和「天才雷普利」也都是賣座電影,不過「鹽的代價」和這兩部懸疑小說不同,既沒有屍體也沒有警察,有的只是兩個芳心寂寞的女子。

有次和朋友交換小說看,我借她這本「鹽的代價」並且大力推薦,不過她一星期後就還給我,似乎很不欣賞。我很魯鈍,只問小說好不好看,根本沒想到替它貼上拉子標籤。海史密斯是個善說故事的作家,她的文字單純而有情感,很容易就被她帶入小說的情境裡。文字易讀加上情節巧妙,能觸碰到底層的人性,讓讀者想追著問「然後呢?」這就是海史密斯的小說魅力了,看似通俗,卻有其格調。

海史密斯的性傾向,在雷普利這個角色上只有略微暗示。但「鹽的代價」好看的部份,是在兩個身份階級不的女性,如何在貧乏的生活中找到出口,在茫茫人海中,遇見能傾心去愛的人,只因為兩人同性,就遭遇到各種社會現實阻礙的過程。這本書在1952年出版,在那個保守的年代,這本書的出現曾經有阻礙,但也攫獲了不少苦悶的心。含蓄細膩的描寫,在壓抑的氣氛中反而產生出幽微的美感,這是當代強調性解放的同志書寫很難再見到的。

我向來不喜歡「同志書寫」這個詞,也覺得用同性戀做為一種廉價的追捧和輕鬆的行銷手法,只會窄化小說或電影中最美好的部份和企圖。年輕的天才導演札維耶多藍就曾經這麼反彈:

「你們可以說我是個同性戀導演,但別定義我的電影是同性戀電影。」

某些人想由這類作品中滿足窺淫癖,卻也成了另一些讀者(觀眾)反感的來源。然而作品中動人的部份:期盼、寂寞、渴望被他人接納的複雜心情,人皆有之,哪裡能靠性別正不正確來評價?

這是個愛情故事,而性別不過是情路上最大的障礙之一。

海史密斯自述她這題目的來源,是聖經上不聽訓命,回頭一望就變成鹽柱的羅得妻子。不過書中這兩個女人違反社會常規,跨出安逸的舒適圈,卻得到誠實的自由。但我比較願意這麼解釋,如同李爾王的三女兒對他說:「我對你的愛,就像食物不能缺少的鹽一樣」。愛或許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少了它,人生就乏味得難以下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