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笑聲的必要

越灰暗沈重的現實,愈需要用笑聲來詮釋。不是為了逃避悲傷,而是積極的尋求解脫困境之道,讓觀眾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清人性的盲點,也能對生活重燃希望。
最近專挑喜劇片來看,但是片名都被台譯得很芭樂:茱莉安摩爾和納森連恩演的「琳老師卡好」(The English Teacher),還有比爾莫瑞的「歐吉桑鄰好」(St. Vincent),要不是看在這幾位擅挑劇本的演員份上,我差點錯過這兩部令人發噱的清新小品。


未婚的45歲高中英文教師琳達生活嚴謹,熱愛教學,也愛替男人打分數。有志當劇作家的舊學生傑森闖蕩百老匯不成,沮喪的返回小鎮,琳達卻被傑森寫的劇本打動了,決定讓高中生來演出校友作品。校長反對百老匯式的暗黑結局,琳達和戲劇老師為了藝術的理由決定偷渡,同時琳達又和傑森及女主角發展出糾纏不清的三角關係。

相較於前部片裡的中產階級色彩,「歐吉桑鄰好」就像是一堆邊緣人大集合。比爾莫瑞則是以老痞子託文森的形象現身,生活潦倒,即使負債也要嫖妓喝酒,冀望藉著賭賽馬大賺一筆。新鄰居是一位剛離婚的母親和文弱的兒子奧利佛,為了掙錢養家,在醫院加班工作的母親只得託惡鄰文森當鐘點保姆。運動神經極差的奧利佛在新學校備受欺負,卻不知該如何保護自己。

這一老一少藉著看似荒唐的行徑,建立一段不尋常的友誼,奧利佛也發現文森為了失智住院的愛妻幾乎破產的深情,以及接納懷孕妓女的善意。在奧利佛的心目中,文森正是長久堅持為他人犧牲不求回報的當代聖人。

兩部電影主題建立在相同的基調上:我們容易對他者貼上既定的標籤,並依自己的慣性去解釋彼此的行為動機,因而產生種種誤解。一旦我們放下成見,翻轉視角,接納彼此的真實面貌和生命歷史,人生未必只有沮喪黑暗的一面。


或許有深度的觀眾會覺得人物和情節太簡單討巧了些,但喜劇淨化人心的功能,讓人在發笑之餘還能回味,更有力量去挑起現實的重擔,不直接說破教訓,是一路沈鬱的悲劇所不能取代的。猶如昆德拉對生命中輕重與正負的闡述,一切都是相對的,如何抉擇,如何解釋生活的意義,從來都沒有不變的準則。

當你認真思索時,你聽見上帝的笑聲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