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就愛電子書

這不是開箱文 ,卻是純義務的廣告文。

感謝住日本的好友幫我買的電子書閱讀器Kobo,用了快一年,每次只要有想看的書,我都要查一下有沒有電子版可下載。家裡的客廳和所有的房間都有書架,除了一小部份空間保留給孩子們將來放書用,90%的空間都是滿的,有的還前後放了兩層書,找書時非常麻煩,而且多數都是不會再看第二次的書。想請二手書商來估價,要抉擇該淘汰哪本書,又是精神上的一大折磨。這幾年就大量利用圖書館,前天去圖書館借了一本史蒂芬金的「故事販賣機」,放在包裡,重得像磚頭一樣,光是走回家短短一段十分鐘的路程,我的肩膀和手腕就酸痛到不行,恨不得在路上就把書扔了。

因為空間和金錢有限,寫書的人卻不買書,是挺奇怪的。有了比紙本便宜一半以上,甚至免費的電子書,我終於可以不用再節制自己買書和寫書的衝動了。


體積小重量輕的一個閱讀器,可以裝上1500本純文字的書,還可以放進我想離線閱讀的網路文章。出門時帶著它,隨時可以利用搭車或等待的空檔看幾頁書,這本書暫時不合胃口,還可以打開另一本。出門好幾天時,更是非它不可,不必讓四五本書占去行李的空間。秏電量少,充一次電可以用上一週甚一個月,依個人閱讀頻率而定。光線不足或字太小,讀得吃力時,也可以打開內建光源或放大字體。白底黑字的電子紙和墨水不同於手機或平板的傷眼,讀起來像紙本,卻沒有紙本的負擔和大體積,劃記和折頁做書籤的功能也有。出門時兒子還會跟我搶Kobo,看他的「地海六部曲」或「魔戒」。

中文電子書庫有限,讓購買閱讀器的誘因失色不少。有人說台灣讀書的人太少,我倒不覺得,搭捷運時我喜歡看別人讀什麼,總有人拿著手機或電腦看小說,看紙本書的人也還沒有完全絕跡,就算是看網路文章吧,也是一種閱讀行為。不過電子書閱讀器更能讓人專注在閱讀,而不會被隨時跳出的郵件或訊息分心。亞馬遜中文書店開張,讓中文電子書的選擇更多了。只要有大量閱讀的習慣,買書又方便,電子書閱讀器就是我最愛推薦的好物。

老爸愛讀推理小說,為了方便他隨時看書,又不傷眼,就替他買了一台電子書閱讀器New Kindle 7。沒想到現在台灣買Kindle變得這麼容易,省去從美國或日本寄來的運費,價格居然一樣。

下單兩天就收到,先來試一下這個新玩具。省去紙本說明書,打開它輕觸簡體中文的選項,就有一本非常詳盡的使用指南。雖然我買的是最便宜的Kindle入門版,沒有內建閱讀燈,不過我自己用Kobo的經驗是,只要在光線夠亮的地方看書,閱讀燈其實很少用到。字體同樣可放在縮小,有四種中文字體可選,因為我不用來看漫書或雜誌圖片,解析度我覺得也還不錯。如果要下載免費電子書來看,可選擇有mobiPrc格式的版本存進電腦,再用USB線連結Kindle,就可以擁有幾十本隨身攜帶的好書了。

談起電子書的好處,總會有人回應「我還是喜歡紙本書」,其實重點還是在載具的不同和便利性的差異,帶來的精神滿足卻不變。就像你可以選擇雞腿飯或味噌拉麵,味道和價格不同,但讓你填飽肚子的功能是相同的。

電子書未必會完全取代紙本書。有人為此感歎,要是有一天電子書檔案全部消失,連紙本書也沒有被保存下來,我們的精神文明會不會就此歸零?我倒覺得不必杞人憂天,還沒有電子化的時代,被焚被毀被禁的書可多了。只要讀者能有更多書可讀,就不必仰賴權威指點該讀什麼書,閱讀才能真正成為自發的樂趣。


一本書沒被你讀到,它就不存在。一本好書如果能深烙在你心裡,即使被毀掉,也必定發揮過它的使命。如果真有那麼一天,所有數位檔案全都消失,人們沒法為電腦和閱讀器充電,那我們首先該擔心的,不是有沒有書可讀,而是人類能不能挺過飢荒和疾病戰爭的威脅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