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也談「重版出來」

因為日劇「重版出來」造成的旋風,引發了出版和寫作界不少討論 。這讓我想到三個重點:
1.為什麼日本韓國的許多知名戲劇都是改編自漫畫?華人圈的漫畫難道沒有這等實力嗎?
2.書本不暢銷,該歸責的是出版社勢利,讀者不上進,或是作者的努力不夠?
3.故事產業的確非常有利可圖,不論是紙本電子書,小說或漫畫,電玩或電影電視,人們渴求著大量的故事來源。但是作者該如何定位自己?

祁立峰這篇文章有部份解答我的疑惑,但還有更多答案是我自己必須去補足的。我的回答是:

1.華人圈的漫畫早期如老夫子或澀女郎,都曾被改編成電視劇。不過原著本就是短篇幽默,刻意編成長劇反而很僵硬。曾經有位朋友熱愛漫畫,也動筆在同人志上發表畫作,但她最苦惱的就是沒有故事可畫。或許這個苦惱不是她獨有的。

2.這問題也許三方都有。但身為作者,我只能時時要求自己放下自戀和自憐,用更嚴格的普通讀者的眼光,去挑剔自己和別人的作品,盡力去找出問題所在,這是產出者最起碼的敬業原則。找出所謂暢銷的規則並不容易,照著舊有的成功模式去做,只會限制創新的腳步。

3.看了「重版出來」第一集的一半,羨慕編輯與作者之間的細心合作之餘,我被這段插曲感動了:社長因為宮澤賢治的詩,從自甘墮落的青年工人,決心踏入出版社由底層做起,不是為了這行比較乾淨好賺,而是因為他被那麼簡單的文字排列,卻能喚醒人心的力量所召喚。
「讓大家都叫我傻瓜吧,
沒有掌聲,也沒有批評,
成為這樣的人,是我的目標」(不畏風雨)
或許創作者都該想想,讓你選擇這條路的動力,是因為錢和掌聲,或是你最初閱讀時得到的感動,而心生「我也想寫出這樣的作品」的豪情?

莫忘初衷。作品好不好,作者自己要有鑑別力。不夠完美或嘩眾取寵的作品,縱使得到金錢和名聲的報酬,對於有良心的作者來說還是空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