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太甜美的「海街日記」

看過一致讚聲的網路好評,便把「海街日記」加入我的片單

也許是期望太高了吧,從戲院出來有點失落。鏡頭和人情含蓄之美,正如影評所寫,有小津安二郎的情調,就不再贅述。但我很納悶,小津片中女性貞靜的逆來順受,與那個戰後剛復甦的保守氛圍是相合的,但現代的非都會日本女性還是如此嗎?或者這是基於男性漫畫原著者和導演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原型而塑造,好表現影片優美的藝術性?


住在鎌倉的三姊妹還未成年時,父親有外遇而離家,母親無法忍受重擔,也隻身遠赴北海道過自己的生活,把女兒們丟給外婆撫養。外婆過世後,成人的三姊妹各自有了工作,仍然守著老屋一起生活。片子一開始時,她們接到消息,十五年不見的父親已經過世,於是她們大老遠的去參加喪禮,發現父親的第三任妻子自私而軟弱,於是她們決定邀請父親和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女兒來鎌倉與她們同住,故事就這麼悠緩敘述著四姊妹表面平靜的日常生活。

相較於狠心拋棄三姊妹追求自我的母親,永遠缺席且已死去的父親,透過么妹帶來的回憶,反而成了最被懷念甚至戀慕的人。姊妹們很少提到母親,到了後半我才恍悟到母親原來還在世。相形之下,母親被背叛的痛苦,似乎遠不如隨心所欲處處留情的父親,對待同樣是女人且還在世的母親,女兒的態度反而苛刻得多。

身兼母職的長女對回來家祭還想賣掉老屋的母親爆發積怨,第二天立刻收拾情緒,送上外婆釀的梅酒向母親致歉,但生疏客氣,像為遠方親戚送行。甚至在片尾還喟歎:「也許父親真是體貼的人,他留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就是這個小妹妹。」

包含才十五歲的早熟么妹,這一家姊妹個性都極好,很有阿Q精神,明明個性非常不同的姊妹們,卻經常出現像鸚鵡般附和彼此的對話場景。因為日子總要繼續過下去,與其發怒或悲傷,或尖銳的表達不同意見,不如雲淡風輕的看待世事,不應有恨,共同維持和諧的氣氛。

相形之下,自我中心的母親有話直說,反而比較像個真人。不由得讓我想起多年前張藝謀的電影「活著」,每個角色都是好人,人生一切瑣碎的悲痛失落,全掃到「寬容」這塊地毯下,眼不見為淨就好,因為生命終究是美的。為了追求電影藝術的極善極美,一味的歲月靜好,難免要失真。看完這樣的電影,就像喝下一碗過濾再過濾到全無雜質,滋味鮮甜的清高湯,肚子卻還是空蕩蕩的。

同場放映的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替我說明這煩悶感由何而來:我們總以為正向情緒才是好的,但如果壓抑痛哭或發怒的本能,無處徹底擺脫沈積心底的憂鬱和不安,表面的寧靜快樂,終究是脆弱易碎的。

也許「海街日記」是承襲了「細雪」、「姊妹坂」以來的唯美姐妹情敘事傳統,不過放到21世紀的背景來看,住在一起的姊妹如此以禮相待,我總覺得有點牽強。昨晚看英國影集「唐頓莊園」最後一季,大小姐和二小姐彼此毒舌得張牙舞爪,優雅得不灑半滴狗血,演的雖是20世紀初的夕陽貴族家庭,卻更貼近真實生活中的姊妹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