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

尋找左宗棠

晚餐做左宗棠雞。

雞里肌切丁裹粉,蒜頭辣椒青椒切片待用。油鍋燒熱,下雞肉炒變色,再炒香蒜片和辣椒,加些米酒醬油烏醋續炒至入味,拌入青椒炒軟,起鍋前先加點麻油和勺白粉水勾芡,然後上桌。

這道菜我不用看食譜,也不用秤匙抓份量,做得不正統,卻有小孩愛吃的媽媽的味道。只要不開餐館,就不必在乎正不正統。就算開了餐館,不正統也無所謂,只要顧客捧場就行,否則為什麼美國的中菜館裡必定有左宗棠雞這菜?


「尋找左宗棠」這部紀錄片的點子很有趣,從美國人最愛的這道中國菜出發,去街頭問食客們,大家都知道左將軍這個美味的名字,卻不知他是何許人。紀錄片團隊還到湖南去詢問當地人,去拜訪左將軍的後代,誰也沒吃過這道菜,和左宗棠更是八竿子打不著。

繞了一大圈,原來這道菜的創始者,是台灣彭園湘菜館的第一代老闆彭長貴先生,他原是蔣家的御廚,用剩料緊急應變做出來,大受讚賞之餘被問到菜名,他想到湖南家鄉的常勝將軍左宗棠,就起了個這麼響亮的菜名。

跟著紀錄者的鏡頭,我也跟著回顧了華人移工一百多年來的血淚史,看見那些在新大陸上頑強求生存者的努力。開餐館是排華政策下他們的另一條道路,加這座金山待不下去了,他們只得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隨風散播到各個荒僻的角落,在沙漠,在缺乏養份的土地上設法謀生。從炒雜碎到左宗棠雞,想盡辦法迎合美國人的口味,也就不必在乎正不正統了。

在美國的華人不過占總人口數的1%,中國菜卻幾乎人人吃過,也是所謂的療癒美食。正方體的的外賣餐盒,在電影和電視影集中和披薩一樣常見,幸運籤餅甚至還開發出寫手和印刷業的新商機,據說九成的猶太人都愛吃中國菜,還寫了一本書。

從微辣變成酸甜,這道菜也許失去原本的味道,卻可以是傳播文化的力量,和傳承記憶的史料。左宗棠先生委曲了,半生戎馬和戰功早就被遺忘,他的名字卻這麼給流傳下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