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勸世還是推坑?

鄰居的房東答應會好好處理,昨天的毒煙疑雲,暫時告一段落。

我不免要想,慣性使用毒品的人,多半是生活中有挫折,或感到空虛,但他們果真都能從那短暫的幻覺中得到快樂嗎?

雖然我也曾經因為好玩和叛逆,淺嘗過所謂的違禁品,大概份量不大吧,效果沒有人們說的那麼神奇。也有人說在派對上用過,很嗨,第二天頭痛欲裂,難受得不得了。毒品是無法假裝不存在的次文化,但是把它當成具爭議性的主題,創造流行,或者是展現真實人性,要拿捏好其中的分寸,還真不容易。


我的看法也許保守,不過對於1996年的電影「猜火車」被影迷們奉為經典,我一直很不以為然。當年這部從小說改編,超酷超炫的電影引起了熱烈的正反辯論,也捧紅了演員伊旺麥奎格和導演丹尼鮑伊。


「猜火車」的主題和影象的確驚世駭俗,即便只看過一次,過了20年,我也舊記得男主角把頭探進骯髒糞坑,跌入瑰麗的迷幻世界那一幕,屎尿、嘔吐、屁眼、性愛…還有花樣百出的毒品和使用方法,充斥在整部電影當中。我完全不記得主角最後努力戒毒,重回生活正軌的情節,或許是因為毒品的世界太令人興奮也太美了,對照之下,庸俗的中產生活就顯得平凡到無聊。

很多人喜歡這部電影,續集也接近完成了,預計明年初(2017) 會上映。但我不禁納悶,除了畫面美學和粗俗的真心話令人震撼之外,這部電影究竟能帶給觀眾什麼?同情毒品成癮的青年內心的純真和受過的傷害?知道濫用毒品的可怕下場?反思資本主義和道德人士的虛偽?

沒有生活在貧富階級更懸殊、毒品和罪惡更泛濫的倫敦,我對小說和電影裡那些憤青的吶喊,能理解卻不能認同: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事業,選擇家庭,選他媽的大電視機,選洗衣機、車子、CD、電動開罐器,選擇健康、低膽固醇和牙醫保險、定息低率貸款,選擇房子,選擇朋友,選擇休閒服跟搭配的行李箱,選擇各種布料的西裝,選DIY,懷疑自己是啥?看心智麻痺的電視,嘴裡塞滿垃圾食物,最後整個人腐爛到底,在悲慘的家裡生一堆自私的混蛋小孩煩死自己,不過是難堪罷了,選擇未來,選擇生活,…我幹嘛做這些事?」
 
「我選擇不選擇人生,我選別的,原因嘛…沒有原因,有海洛因還需要什麼原因?…大家都認為嗑藥就是絕望和死亡,和無可救藥的墮落。但他們都忘了它的快感,他們都死了?要不然我們也不會這麼做,畢竟我們並不笨,沒他媽的那麼笨。…把你這輩子最棒的性高潮增強一千倍都沒它HIGH。」

這是最被津津樂道的兩段獨白,主角振振有詞的為他自己選擇毒品,鄙視中產生活而辯護,也得到許多觀眾深深贊同。但跳開來想,人生只能如此簡單的被劃分成主流和非主流兩種選擇嗎?也有人不買車不買衣服不養小孩不看電視不吃垃圾食物,依舊有辦法過自己的日子。快感如果能那麼容易得手,它帶來的悔恨與痛苦也必定加倍。如果資本主義的保守生活是個圈套,讓人失去自由,毒品又何嘗不是另一個更難逃離的火圈?

於是這部電影的意義,就在驚人的大膽,很厲害的運鏡調度和髒話連篇的台詞,迷離的電影配樂,吸毒者好像都挺可愛風趣的,毒品也有它的好處和必要性…最終成就的,還是讓電影製作者和演員和片商廣告商賺進大把鈔票,去享用更高級的房子車子,在各種美食和衣服之間繼續無盡的選擇,把貧富差距拉得更大,將資本主義的華美聖殿蓋得更加牢固。

你說這部電影鼓勵墮落和沈淪?哈!它只是逼你正視底層小人物的真實心聲,更何況電影後半不是演出主角掙扎戒毒的慘狀,讓他荒唐的毒友們得到報應嗎?這會讓吸毒者有所警惕…唉呀!反正電影潮又好看就夠了,真的不必那麼假道學,主題思想正確那一套,早就落伍了。

但是你真的不會受電影中嗨過頭的美麗畫面感動,覺得演員們的言行很酷,而不想親自哈一管試試看嗎?請問你抽菸的時候,又有哪一次認真去正視過煙盒背後的「吸煙有害健康」的意義了?

吊詭的是,這部潮到不行的電影,究竟是在宣揚次文化的價值,或者只是資產階級賺進更多鈔票的手段?消費者在肯定這電影的特立獨行和感官效果之餘,可曾想過,最叛逆的快感,來自你丟不開的主流包袱,最容易上手的快樂,往往也加深了你生命的不自由?


若是電影能用真實的心智成熟度而非年齡來做分級標準,或許我就不會反感這類電影吧?為何我能欣賞「紙牌屋」或「雷普利」的謀殺、暴力與犯罪,卻反對談毒品的電影?說實話,我倒不擔心它引起模倣效應,畢竟那類複雜犯罪所需要的冷酷心機和膽量,遠比使用毒品的門檻高太多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