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為誰寫作


國內的文學獎決選的評審紀錄,慣例是這樣的:名作家們針對入圍的小說一篇篇陳述意見,哪裡好哪裡不好。最後投票,一人四票,給心目中的最佳作品4分,然後依序給次好的3分、2分、1分,最後加總,得分最高的就是首獎。
妙的是,首獎作品通常都只是2分1分加起來,也就是在多數評審眼中並不特出,四平八穩的沒出大錯,倒是落選的作品,常只得到某評審孤伶伶的4分,成了遺珠之憾。這才恍悟到為什麼文學獎作品亮眼的少,平凡的居多-- 這種自圓其說多少有點安慰到我:怪不得總是與首獎無緣,能入圍或撈個佳作就該偷笑了。
如同賈府上下都愛薛寶釵的穩重大方,不露鋒芒,誰都不得罪。不像林黛玉才高自傲,藏不住喜惡,譏刺人來既狠又準,所以格外不得夫人和下人的歡心。唯有賈寶玉這樣真懂得藝術的頑劣石兄,才不能忘情於絳珠仙草的脫俗之美。不過用鑑賞人品的中庸標準,拿來品評文學創作,無疑會限制寫作者挑戰經典的勇氣,而自甘於安全、中獎率高的舊框架裡。
志在寫作的朋友不必氣餒,沒能拿下文學獎未必是你寫的不好,只是懂得欣賞你的人還沒出現,或者你的創新太耀眼,刺傷了看慣溫和作品的眼睛。只要胸中說故事的火焰還沒熄滅,只要握住你的筆堅持寫下去,誠實的只為自己、為可能的讀者而寫,不要管評審的口味,寫壞了也不要緊,沒人束縛得了你,盡情投入這場文字與心靈的冒險吧!
「有時候為了創作好的作品,我們得願意創作差勁的作品。」
「旱季並不會讓你失去創作者的資格,那應該說是一種蛻變的儀式。當我們覺得『無話可說』時,我們是在聚精會神地思索自己究竟要說什麼。」

寫作低潮的時候,我有幸遇見一本小書「創作,怎麼搞的」,還有茱莉亞卡麥隆這位寫作者的啦啦隊長。她的鼓舞不單針對創作者,也是一種可行的療癒法,讓有話想說的讀者學習如何用文字表達自我:「寫,就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