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塑膠袋夢魘

張曼玉在「花樣年華」裡,令我印象深刻的,除了那些畫布般的旗袍,就是她拎著小提鍋,款款走向麵攤,或者和梁朝偉狹路相逢的鏡頭。試想她手上拎的不是提鍋,而是裝著熱湯麵的塑膠袋,該有多麼煞風景?

當年,那個年頭還沒有發明塑膠袋,人們只能用報紙或電話簿撕下來的紙包饅頭燒餅或糖炒栗子。

拿著提鍋去買湯麵或豆花,也曾是我早年記憶的一小塊。不知何時,生活中的塑膠袋無所不在,超市裡,所有商品都被層層塑膠袋包裝好,以清潔進步的姿態擺在貨架上。每天煮晚餐,褪下包裝青菜和肉品的三四個塑膠袋,心裡便有點罪惡感:這些塑膠袋真能被回收嗎?它們會流落到哪裡去?

即使出門必備環保購物袋和餐具水壼,買外食回家時也自備保鮮盒,但是家裡塑膠袋回收桶依然不到一星期就會塞爆。諷刺的是,塑膠袋減量或使用者付費的措施,在先進的已開發國家實行時,會遭遇到不少阻力,但在東非的幾個貧窮國家,卻能強力執行。或許是用塑膠袋包裝的商品較少,或許是人民抗議的力量太微弱,因此政府得以強硬進行。

二十年前,曾經發生恐怖種族大屠殺的盧安達,如今令它贏得國際知名度的,竟是完全禁絕塑膠袋使用這件事。入境旅客行李中所有的塑膠袋都必須丟掉,製造塑膠袋的工廠也被輔導轉型,改為生產可生物分解的紙袋或其它包裝材,使用塑膠袋者會被重罰,為的是防止到處丟的塑膠袋堵塞水溝或排水管,或造成生態污染,引發洪水。

砍伐樹木製造的紙袋,或許並不比塑膠袋環保。但是重新回歸不用塑膠袋的生活,還是要從改變消費習慣做起。目前有些國家。甚至在台灣,也開始有強調無包裝的商店出現,不全然是古早時代的柑仔店形式,但起碼是個好的開始。

十幾年前在美國超市,結賬時店員都會問你要紙袋或塑膠袋,但只要你買了冷凍牛排或雞肉,他們必定會好貼心的再拿薄薄的塑膠袋再幫你包一兩層,免得血水外溢。每次買菜回家,必定會多出十幾個易破的超薄塑膠袋。那時我寫了「橡皮靈魂」裡的塑膠工廠千金,表面看似優秀乖巧,骨子裡卻是個任性而不顧後果的小惡魔,靈感或許就來自塑膠袋拿不完的夢魘吧?




泛科學「海洋塑膠圈成為細菌的新家」

塑膠袋收5便士? 激發英格蘭的喜怒與幽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