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我的頭皮屑-2

14.名人所說的話或寫的書,常使我們在還未有足夠的理解之前便迫不及待地受教甚至膜拜,卻無法輕易識出他們可能犯下的平凡錯誤或看似智慧的偏見。我們之所以生出敬意,未必是因為他們的才智,卻是他們比我們多出的那點追究繁瑣艱難事務的細心和耐性,以及善於表達的語言能力。

15.誠然,作一個懷疑者比天真的盲從者更能滿足自我的虛榮,以為自己比虔誠的信徒更聰明清高,但懷疑者連尋求真相的好奇也沒有,懷疑即是懷疑者的光環。


16.真理如同耶穌,人人仰望且頌讚,但是現實中少有人願意扮演被釘上十字架,人們愛自己遠超過愛鄰人,因此透過委婉的沈默和避免冒犯他人的溫和言詞,無法令人忍受的真理往往蒸發在互相吹捧的煙霧之中。

17.合群即是拔除自己的尖牙和利爪,並且喪失獨行在思想荒野的本領和勇氣。

18.Made in China」成為部份台灣消費者心目中的毒藥,理由和電影「致命的吸引力」裡那把「Made in Taiwan」的破傘同中有異--雖然這些貨品質地未必比越南菲律賓製造的差,雖然這些消費者未必買得起義大利或瑞士製造的高級品。或許這種直覺反應暗示了潛意識的心理:必須有可歧視的對象存在,才能滿足於自己「優越者」的地位,儘管他們仍舊有艷羨的事物和對象,但前者是垂手可得的事實,後者只能是下輩子的夢想。

19.現實的疾病和醜惡往往難以逼視,流行音樂和暢銷書便是最好的嗎啡和麻藥,使人們得到安慰,並且避免思考。這社會渴求暫時止痛的麻藥,比對手術高明的心靈醫生的需索還大,因而怯懦但並不恬淡的文人、想大撈一筆的媒體和政客,便爭相下海當起最大的麻藥供應商和經銷商。

20.日常生活的選擇愈多,人們就愈不自由,因為這些選擇不再關乎單純的生存問題,而常成為形塑自我形象和風格情感的依據。愈不了解自己的人愈容易被囚禁在五花八門的選擇之中,並且將選擇看得和生命一樣重要,而真正的生命便在 反覆的猶疑考慮和懊悔中漸漸的磨蝕。

21.齊克果謂:「人的言談和創作之達到完滿的理想,全和他的沈默互呈比例。」但是對多數人來說,沈默和死亡一樣可怕,於是各種衛生紙式的言談和創作便與這種恐慌成正比的出現,然後被扔棄。

22.悲情成為一種推銷手段,訴苦令人厭倦。某些作家不時哀歎而寫作是件痛苦又不受重視的工作,其實不過是向編輯和讀者撒嬌,卻是作品寫不好的託辭,一個作家假如不能先娛樂自己並且從自己的寫作中得到滿足,而是基於自虐動機開始寫作,又如何能期待有大批讀者帶著受虐的心情來閱讀?難道作者受苦的痕跡比小說本身更值得關注?
想像一個演員出了場,先向觀眾脫衣展示排練在他身上留下青紫傷痕,然後再開始演戲。如果戲演得不好,他大可再脫一次衣服提醒你:「你們真沒有同情心,沒看到我已經盡了力嗎?」這樣的戲,不看也罷。

23.在半生不熟的交際場合中,嘲諷和炫耀是華麗的外袍,沈默是隱身衣,純真則是令人尷尬的裸體。

24.現代人看膩了淡而無味的正直角色,喜歡換換口味看壞蛋當主角,好滿足我們心中那個邪惡的自我,顛覆偽善大快人心。但是電影編導和作者們在結局總會道貌岸然的「誨惡」一番:各位親愛的小朋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壞事會有報應喔….於是我們在現實看多了享福長壽的惡人之後,只能重回電影和書本裡去尋求惡有惡報的慰藉。



*後記:我幾乎每天寫大量日記,比認真寫的小說字數還多上十倍,一個月就要用掉一本60頁的筆記本,一點生活的雜感,讀書時順手記下的東西,拉拉雜雜,回頭重新翻揀時,偶然也有些妙想,於是把它改成比較簡潔的模樣寫下來,免得日後又「錯把舊愛當新歡」的浪費紙張。最近因為身體變化,容易疲倦,暫時抽空整理了一些,這部份是今年七月底到八月初共七天的記事,當然已非原文。

 
2004.12.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